▪️PREFACE 卷首语
打算将「信息策展」升级个「圈子」服务
via 范冰
1/ 本周这期,筛出来的优质 AI 增量内容不多。我索性花点篇幅,写点自己的构想:
我考虑把这个「信息策展(Information Curation)」性质的 Newsletter,升级成「圈子」服务。
(还没有完全成型的方案,但希望通过这篇做一个真实需求调研,最后会预售早鸟门票那种。)
订阅有一阵的朋友,应该从前期就发现苗头了,比如 EP12 提到 AI 时代的免费公开信息质量越来越不值钱,EP 15 提到我想组建读者交流互动社区。都收到了正向反馈。大家还是有对优质信息(尤其是水下信息)和同圈层互利社交需求的。
刚巧,这周著名科技评论家 Ben Thompson 在他的 Stratechery 撰写了《Content and Community》一文,Data Driven VC 本周也写了《为什么顶尖科技公司都在押注社区驱动的增长》一文(他们自己也是 Newsletter + 读者社区的模板,运营了 The Lab 服务),SaaStr 则在本周这篇文章提到他们用 AI 取代 60% 工作后,高效、盈利却愈发孤独,真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弥足珍贵。
2/ 其实自打创建这个 Newsletter 以来,我就在关注后台数据。我观测到两个显著现象:
1)排在前面位置的重磅推荐,在点击率上,竟然经常干不过排在后面的、版面很小的的「适合个人上手的教程/资源」里的内容。
2)从当前订阅者的电子邮箱后缀的分布来看,也是个人邮箱占压倒性,用公司邮箱的是少数派。这与我在几年前经济不错时,做的古早 Newsletter 的经验很不一致:当年用公司邮箱订阅的占比很高。
人们私下里更关注个人可掌控的未来,而无法再指望投奔大厂、寄人篱下;更关注具体的可做之事和切身利益,而对千里之外的宏大叙事祛魅;更注重真金白银的经验和真枪实棒的落地,而非草率蹭上 AI 的性感故事和虚荣指标;更笃信让自己的基本盘「+AI」,而不是削足适履让 AI「+自己」。
3/ 今年是《增长黑客》十周年,确切地说,它的诞生日期是 2015 年的 8 月。
我清晰地记得当年北漂时的那个盛夏的午后,我坐在金台夕照地铁站附近的小院子里,写完了最后的「作者自序」将它发给编辑时的如释重负。
十年过去,行业兴衰起落,我也从初生牛犊的小伙子,成了 35+ 岁的沙滩前浪。当年读者中的互联网人、大厂员工、企业高管、创业明星们,这些年也遭遇过捶打,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新的后浪,却全然没有我年少时那样的宽松氛围和时代机遇,变得焦躁迷茫。他们中仍有聪明和善于折腾的人,只是缺乏社会经验,许多人其实乐此不疲地成为 AI 新闻受害者、资本试错分母。
我想聚集一个「圈子」的原因之一,也是想看看:与我同龄的这波当年读者,你们如今在哪里,过得怎么样,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和资源,我们在新时代重新相聚,还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吗 ?
而新一批的有志年轻人,有更多时间,却困囿于认知经验和可调动的资源。那能否跟我等老登勾兑一下,一起做点事情?不受资本裹挟,完全出于自觉自愿、各尽其能、各取所需那种。
4/ 说到「圈子」,那就不是简单的「信息分发」、「认知提升」或者「情绪价值」。我希望更结果导向(a16z 不是说「AI 时代要交付结果」么,hhh)。
我了解到,周围的商业伙伴、亲戚朋友,其实一直有被低估的资源,也有可撮合的需求机会。比如:
有人掌管文旅资源,热门景区也可以一句话给安排住宿、提供星级服务,只要给带流量就行;有人带着自己的社群和线下体验项目,想全国游山玩水顺便拓展在地会员,但能出的起的场地费捉襟见肘;
有的人手头有高毛利率的非标产品,却苦于没有流量;有人手握裂变时代积攒的下沉流量,却一直在代发货平台选取低佣金的标品,即便卖掉很多也赚不到什么钱;
有人擅长侃侃而谈、高频出镜直播,积攒了足够的个人视频素材;有人内敛、不想出镜,但善于用 AI 剪辑切片和摆弄虚拟人;
有人手握大量水下信息、行业洞察、源源不断的独家数据,却不知道怎么整理、变现;有人擅长用 AI 写代码、做数据整理分析,但只能困于公网上的免费低劣信息;
有人原本做的水下生意、不够上台面,想寻求第二曲线、做个高逼格的,愿意大方出资,挂名当书店/咖啡馆/西餐厅的甩手掌柜;而有的书店/咖啡馆/西餐厅对此类合作十分积极;
有人在一线城市创办了高端连锁泰式 SPA 按摩店,需要拓展可复购的中低端产品线,来应对市场消费疲软;有人艺术品味很好,主理自己的香水/精油品牌,苦于客单价太低,愿意免费提供给高端场所做背书,来提升自己产品的溢价;
所以我的思路是,加入这个「圈子」,有一定的门槛。你最好带着自己能贡献的资源进来。我来统一整理和审核,然后公示派发,或单线撮合。
这个撮合,要追踪后续双方的反馈,有结果的亮出来激励大家,有问题的也公示出来,成为大家的经验。
围绕这个圈子内的撮合,我会亲自调研项目、撰写调查报告、邀请好友分享,甚至对特别靠谱的,以身入局,随时向大家展示进程。
(对了,昨天跟 flomo 的少楠聊到想做「圈子」这个想法,他当即表示愿意加入支持和提供赞助,像是 flomo+幕布会员,小报童绿色通道等。这就是带着资源进场的示范。我希望后续这个圈子的价值,也会随着成员的增加,而呈现几何级别的增长。)
我也思考过,做这类事的人,全国应该有不少。为什么是我?
因为我凭借《增长黑客》这本书,有广泛的读者基础,如今大家开枝散叶星罗棋布在各个地方和行业;
我的这个 Newsletter 现在是简中第一大 AI 主题的 Newsletter,天然聚集的人群也更好学、更愿意利用技术实现个人价值;
以及,我坐标上海,这些年参与实体经营,在市中心有自己的活动场地,在江浙沪也有可以调用的场地乃至园区,更适合线下见面(是的,一定要线下见面)。
如果你什么资源都没有,单纯愿意来看看?那对不起,就得收一个更贵一点的门票钱,作为一个筛选门槛。
5/ 这个「圈子」的形式,为了收费、管理、交流、传播引流都方便些,未来应该会尽量铺到各位常见的服务中,包括但不限于微信群、短视频平台、B站/YouTube、播客。
但最核心的交付,还是想以 Email 为主阵地,出一个会员专享的 Newsletter 内刊,汇聚一切不可错过的会员信息。
因为 Email 它:
1)全球化,更通用,不依附大平台,减少不必要的内容自我审核;
2)已发布的内容,永久沉淀(在你的邮箱),不会突然被消失;
3)关系长期存续,多年后仍能靠一个 Email 地址彼此找到、靠 Email 里的上下文回想初遇情境;
4)方便追溯、方便做自动化,后续有想象空间,或许能长出意料之外的功能/服务;
5)保护隐私,方便读者匿名提供信息,可以只在必要的时候浮出水面/推向聚光灯。
6)不喧哗聒噪,不需要标题党,没有信息流压力,只在打开时入眼。
后续应该也会模仿开篇提到的 Data Driven VC,做自己的会员产品。可能会把仅限会员可获取的水下信息,沉淀到内部知识库,做成个 AI Agent 啥的?未来不是很想直接提供原始数据,因为信息爆炸、有时效性、且容易被非会员获得,但 Insights 喂给 AI 还是可以持续调教的。
6/ 目前就是上述这些想法。还没有特别详细的运营政策,还在试探反馈。
如果真的开始,正式年费价格会定在四位数。而现在,看到这里的你:
可以用 598 + 填写一些调研问题的方式,作为早鸟成员加入(推荐这种,我其实更想要真实的调研反馈);
也可以简单粗暴点,花 798 的价格、免问答,直接加入。
海外的朋友,也可以用加密稳定币 USDT 支付 98u + 填写调研问题。
OK,下面这里就是支付+入会获得早鸟门票的链接:
https://zerodaybook.mikecrm.com/F10LaP5
根据支付的先后顺序,正式成员会有唯一的编号,越早编号数字越小(但应该从 101 开始,前 100 个我预留给后续邀请的重磅嘉宾什么的)。
(对了,购买完成之后,老规矩:如您以往买过我的其它社群产品,加我微信,出示任何能证明会员身份的截图,我会给你发 99 元红包,懂的都懂。)
这个会员体系,我一开始会手动维护;应该会有类似生财有术里「龙珠」概念的激励系统;后续慢慢 AI Coding 把主基地、管理后台、自动化体系搭建出来。
目前就是这些零散而模糊的想法,可能语焉不详,欢迎补充、建议,帮我打磨。
我想看看有多少人真的感兴趣,愿意用真金白银投票。如果达到预期,咱们就开始。如果没能 PMF,那我就原地退钱(可能会被支付平台扣掉一点手续费,这些磨损就不退了)。
OK,写了一大堆,以下是本期正文内容,Enjoy ——
▪️OPINION 观点
流量新高、月入千万,AI 商品图赛道为何还被「嫌弃」?
via 白鲸出海
AI 商品图赛道呈现两极分化,头部产品如 Photoroom 和 Pixelcut 截流大部分流量,中部产品只能固守,甚至守不住自己的流量,更遑论市场上还有一堆每月几万到几十万访问量的尾部产品。技术限制导致 AI 生成的商品图和模特图存在一致性难题,难以完全满足电商需求。而且从技术选型连看 3-6 个月技术必革新,用户会特别喜新厌旧、到处迁移,所以 ARR 没有意义。
▪️INTERVIEW 访谈
AI 玩具火热,我们找销量榜前列的产品创始人聊了聊
via 镜像工作室
采访了贝陪科技创始人黄缨宁聊创业故事。团队为满足儿童特殊需求,放弃了现成硬件方案,选择自主研发全链路产研体系,开发出具有情绪识别能力的「毛绒玩具+眼镜」,产品 30 日留存率号称已超过王者荣耀。访谈里透露的信息细节挺多的(但没有交叉验证,无法保真,权且作为参考),摘录部分:
各大云厂商的平均字错误率大概是 16% 到 18%,其中成人语音识别的字错误率只有 4%,但是没有人在管小孩。贝陪团队做了一个 3 到 5 岁的儿童语音测试集,在儿童语音识别上的字错误率已经降到了百分之七点几。
团队对一些用户发来的视频进行了分析:如果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是,「给你请来了好朋友,她是可豆星的罗西」,小孩的代入感会比较强,会把产品当作小伙伴;如果父母的开启行为类似于智能音箱的开启行为,说「给你买了个玩具,你让它唱歌」,孩子的代入感会弱很多,很难成为我们的留存用户,就会退货。
产品发售之后,在迭代周期里,OTA 基本上每周会升级一到两次,每一次改善,用户的活跃度、留存以及平均使用时长都会有较为显著的变化。最近数据显示 30 日留存率已经超过了王者荣耀和 Tolan(一款 AI 陪伴应用)。
目前的业务目标围绕四大块:一是要给孩子更好的技术体验,包括语音识别更准、回复更快、Agent 更准;二是要有更好的内容生产,怎么生产更好的故事、更好的音乐等;三是和孩子建立更亲密的伙伴连接关系,这里面的记忆系统是很重要的;四是怎么给家长产生价值。
专访 Same.new:三位 00 后以「网页复制」切入 AI 开发赛道,4 个月实现 300 万美金 ARR
via ZPotential
Same.new 由三位 00 后开发者创立,通过 AI 技术帮助用户快速复制网页并开发应用,4 个月内实现 300 万美元 ARR。创始人 John 分享了他从 GPT-2 时代开始的 AI 探索历程。2025 年初,他和两位联合创始人从三天头脑风暴产生的 150 个创意中选中了Same,目标是「让普通人也能做出赚钱的产品」。Same 上线 4 个月就吸引了 50 万用户,并快速实现了 300 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技术核心是让多个 AI Agent 像人类团队一样协作,目前主要用户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开发者。
▪️CASE 案例
16 个月、45 万资金投入,一款「基于情侣 IM 互动的 AI 社交产品」的创业失败复盘
via 老段的想法
一款 AI 产品失败后的深刻自我复盘。创业项目是情侣的AI社交工具,项目名叫「抱抱窝」。主要的产品形态是在一个独立的 APP 中,实现情侣 2 人的 IM(即时通讯,参见微信聊天的功能)并且在其中加入 AI 智能机器人,能给理解历史消息、参与对话。还有 2 个人可以协同编辑的笔记,AI 也能自主地基于聊天内容,按照笔记主题更新内容。 项目历时 1 年 4 个月,约 35 人兼职/实习参与项目,2 人共全职 21 个月。耗费了约 45W 的资金。最终 APP 开发完成,无力进一步迭代、推广运营。
Keep 线下战略转型:门店+赛事+AI
via 虎嗅
Keepland 单店月均营收始终没能突破 15 万元,而同等面积的超级猩猩门店能做到 25 万元,无论是团课的场地利用率,还是教练成本控制,Keep 似乎始终没找到比对手更优的解法,因此正在调整线下业务策略,关闭不盈利的健身房,转而发力线下零售门店和赛事业务。其上海自营门店主打全品类运动装备和沉浸式体验,智能运动手表和智能体感机 KS 是 Keep 线下门店今年主推新品,包括大型器械在内的设备均与会员体系绑定,借助「硬件 + 服务」的联动促进用户转化。Keep 虚拟赛事增长放缓后,开始转向线下赛事合作,如兰州马拉松等。2025 年 Keep 宣布 All in AI 计划,15% 课程由 AI 生成,股价应声上涨。线下门店与赛事业务正成为 Keep 新的增长引擎。
(↑ 这周有价值的内容,我确实没筛出多少)
随便看看:
大水冲了龙王庙,腾讯投资的 Get笔记(得到旗下)被腾讯举报了,理由是「涉嫌不正当竞争」,举报的根源是 Get 笔记给用户提供了对视频号直播和视频号短视频,可以变成图文笔记的功能。三十多位执法人员进入 Get 笔记团队一看,团队配置一共只有 13 个人,其中 9 名技术,1 名产品,1 名设计,1 名运营。
时代周刊的这篇文章(英文)分析了达美航空使用 AI 定价对廉价航班未来的影响。AI 动态定价虽降低了票价(过去十年经济舱票价下降了 41%),但也带来了混乱,同一航班价格可能在几天内剧烈波动。目前廉航的主要收入来源已从经济舱票价转向附加服务。
Elad Gil 分析了 AI 市场的最新格局(英文),指出基础模型、代码生成、法律、医疗记录和客户服务等领域已形成明确领导者,并预测会计、合规和金融工具将成为下一个 AI 爆发点。
一位高校文科教师的思考,聊在 AI 时代受到的冲击、当下的困境和未来的判断。
适合个人上手的教程/资源:
OpenAI 推出「自家 Manus」(Agent)应该都知道了吧;MiniMax Agent 也在加紧宣传,但也似乎没什么亮点;字节的 AI Coding 产品 Trea 2.0 新增了 Solo 模式 ,这也不算新奇功能了吧。这仨挤在一条,一笔带过。
来自 Manus 的一手分享:如何构建 AI Agent 的上下文工程?(这篇 Founder’s Park 的中文翻译版质量不错)
笔记应用 flomo 的创始人 Light 亲自发文介绍 新功能「AI 洞察」怎么用。
Data Driven VC 的创始人 Andre Retterath 分享他的投资者生产力工具栈,不过是篇付费的 Substack 文章哦。
还在手动刷闲鱼?开源神器「闲鱼智能监控机器人」是一个开源的自托管项目,它使用 AI 分析在闲鱼上发布的商品,通过规则决定是否推荐给用户。可同时监控多个关键词、可使用自然语言描述你的购买需求。需要大模型的 API Key(OpenAI 兼容 API 接口)。
Adobe 旗下 Firefly 推出新 AI 特性,新增了新的视频功能、业内领先的人工智能模型以及音效生成功能。
《为何我本月在 Replit 上花费 8000 美元——以及为何这很合理》(英文)详细记录了作者使用 Replit 进行 AI 辅助开发的真实体验,展示了从简单测试到商业级应用开发的全过程。作者预计本月将花费 8000 美元在 Replit 上,但认为相比传统开发的 15 万美元成本和 6-12 个月时间,这是一笔划算的投资。
最后顺手推荐个浏览器插件 Ries,堪称无痛学英语的新方式,可以在你日常浏览中文内容(包括网页、中文 YouTube 视频等)时,适当地部分替换个别字词为英文,难度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沉浸式学习了。虽然与 AI 关系不大,但我用着感觉不错。
感谢阅读到这里,期待下周继续与你相遇。我是范冰(@XDash),欢迎参考我的图书、播客、课程:
《我如何用 AI 打造 100X 知识萃取系统》 视频课程。
著作:《增长黑客》(虽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但在今天 AI 新品爆发初阶的时点来读,似乎各种 tricky 的增长伎俩、心法、思路一点不过时)。
YouTube 频道 「范冰 FANBING」。
工具资源分享电报频道:冰器库。
通过 我的邀请链接注册 Manus,你和我都将额外获得 500 Credits。
欢迎各类商业合作、资源置换、读者回馈合作,可直接回复本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