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卷首语
AI 行业的大众点评
1/ 本周受「特工宇宙」之邀,前往北京参加了一场产品发布会。发布的产品是号称 AI 产品的大众点评 —— 「观猹」(https://watcha.cn/)。
这是一个什么产品呢?
简单来说,这两年随着各种 AI 编程工具、AI 设计类产品的不断成熟,使得几个人的小团队,甚至一个人,加持几个 Agents「员工」之后,就能快速的做出许多惊艳的产品。 这些人被赋予了一个很酷的新名字 —— 超级个体。
而「观猹」,就是超级个体们 Build in Public、发布产品、分享交流的平台。它旨在让超级个体们获取种子用户、寻求商业合作更简单。
Builders 可以在观猹上第一时间展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最新作品,获得真实用户的反馈与建议;爱好者则能在这里发现、体验并评价各种新奇有趣的 AI 产品,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我上去溜达了一圈,很真实,你可以看到这样的犀利评价(这些真话在当前 AI 行业浮躁泡沫、互相无脑捧臭脚的环境里,显得难能可贵)——
现在,观猹正联合红杉中国、扣子,共同发起产品观猹员计划,向全行业招募 1000 位 AI 产品的深度用户、创造者与见证者。
成为产品观猹员,你将获得:
观猹平台的优先体验权和特殊荣誉展示
未来更多产品的一手内测体验机会
与明星产品团队交流机会
官方荣誉证书、限量实体徽章或纪念奖牌 ......
如果你是那种看到一个新产品上线就会马上进行测评的人;如果你正在为「如何打造 AI 时代的好产品」持续输出观点;如果你就正在使用着各种 AI Agent 产品...
欢迎你 在此填写招募令,加入「产品观猹员」计划。
2/ 说到点评行业,过去一周有两件 AI 业内关注的事件:一是 Manus 撤离中国本土、大刀阔斧裁员、完全拥抱国际市场,一度被不明就里的国内自媒体恶评吞噬,后来大家发现给的赔偿待遇比国内裁员厚道多了;二是 Google 挖走了 Windsurf 联创,传言后者就此抛弃了公司,结果很快传出整个公司也被 Google 用优厚的打包价收走,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和大量权益,连 Windsurf 里调用 Claude Sonnet 4 也给出了「2x credit rate for a limited time」的回馈,稳住了我们这些吃瓜的开发者用户。再次说明,当下这个技术日新月异+资本跑马圈地的巨变时代,除非身在漩涡之中,否则若硬要关注,最好还是拉长视角周期(比如订阅本 Newsletter、放弃各类大模型日报/短动态),或者干脆不去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无关的「新闻」,比较有利身心。
3/ 这一周让我眼前一亮的深度好文,着实不多(这种情况已持续了数周)。加上上述第 2 条的缘故,我甚至在考虑,想将这个 Newsletter 做成双周刊发布了。多出来间隔的那周搞点什么呢?可能是原创的深度内容,或者开个其他垂直领域主题的 Newsletter。拉长观察和创作周期(正如晚点LatePost 的 slogan「晚一点,好一点」),或许能提供更多增量价值。关于这块,如果有好的想法建议/鼓励支持,欢迎回信给我。
4/ 也在考虑开本 Newsletter 读者交流互动的社区。出发点也是能信噪分离、对社区成员有额外增益。所以不考虑放在国内的微信群、QQ群、钉钉群、飞书这类噪音干扰已经很大的平台。目前看来,Discord 或者 Slack 或许相对合适?求建议。
OK,以下是本期正文 ——
▪️OPINION 观点
AI 创业小团队作战手册(英文)
via Latent
作者先后采访过 7 个 AI 创业方向的、年收入 2 亿美元的百人团队,总结出了这篇文章(文中也附带了原版采访 YouTube 视频)。我在此将核心内容总结如下:
招聘准则
宁缺毋滥:若候选人不令人心动,直接否决
试用机制:通过 4 天至 3 个月的有偿项目验证适配性
产品导向型招聘:让顶尖客户离职加入你的团队
市场顶级薪资:高于 95% 分位数的薪酬水平
精干(<15 人)的高级通才团队:极少初级成员
文化与价值观
低自我,高信任:信任即速度,自主即效率
独立、坚韧与适应力:无视传统风投建议,坚持己见
极致透明与责任担当:工作进度墙,成果展示会
用户至上:紧密联系用户,为其喝彩,乐见反馈
团队情谊与高效:享受乐趣,组织团建,避免倦怠
运营管理
几乎不开会:「深度专注」——专注于建设而非空谈
AI 行政主管:用 Gumloop 或 Lindy 自动化研究、营销等工作
AI 支持:目前已相当完善。例如可参考 Parahelp 和 Railway
选择性灭火:优先处理那 10% 至关重要的事务
复合式学习:Oleve 提出「不要重复学习」的理念——建立可复用的模板和操作手册
线下协作:要么拥有固定办公室,要么频繁组织 AirBnB 黑客周活动
技术与产品
简单、无趣的技术栈:用 shell 脚本替代 k8s,保持代码模块化。
简约产品:从单一 LLM API 调用的 UI 封装开始。
功能开关/实验:Oleve 的核心原则之一。
基准测试:为 LLMs/测试工具创建顶级内部评估标准。并进行市场推广。
建议还是详读原文,根据自己团队的实际情况和创业经验,进行扬弃取舍。
▪️INTERVIEW 访谈
我靠 AI 当上了网红
via 《中国企业家》
这篇文章采访了几位 AI 短视频博主,他们通过使用 AI 工具快速制作内容,实现快速涨粉和商业化(应该是当下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有博主 30 天涨粉 20 万,商单报价高达 1 秒 1 万元;还有人 3 个月涨粉 10 万,每天仅约 5 个小时制作,播放量基本稳定在 10 万左右。然而,幸存者的案例看起来光鲜亮丽,但也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纯靠账号收益很低,播放量、橱窗带货等收入都不高。智研咨询数据显示,我国自媒体行业收入中,广告收入占比为 34.8% 左右,流量分成收入占比为 31.2% 左右,稿费、电商、打赏及其他收入占比为 34% 左右。文章里,我看到最有共鸣的一句 AI 网红对自己职业生涯忧虑是:「大模型的技术变化以月为单位,我在砌墙,但时刻有人在拆墙。」
猫狗土味短剧,一个月赚走 50 万的真相
via 《中国企业家》
这篇稿子还是来自《中国企业家》(他们最近是不是跟 AI 短视频/网红赛道卯上了,疯狂地采访业内人、揭秘内幕)。大家最近应该都刷到过 AI 萌宠短剧,号称正成为内容创作新风口,有的机构甚至声称月收入可达 50 万元。本文记者采访了三位不同风格的创作者:辣糖专注玛丽苏剧情短剧,张栗打造艺术 IP松弛猫,周妍则被流量意外砸中。他们变现主要靠广告植入和知识付费,但面临创意枯竭和侵权问题,而且收益也没有传言那么夸张,只是比预期高一点。专家认为热潮过后市场正回归理性。
字节 PM 深度复盘:有剪映和 CapCut 在,TikTok 如何靠 AI 生成玩法死磕 Editor Pro?
via Baixuan WENG
作者是 TikTok 创作工具团队的第一位产品经理,见证了多款核心产品从被质疑、数据不达标,到引爆用户口碑、被全行业模仿的全过程。文章揭示了 Magic 功能如何通过一键式 AI 生成玩法逆转产品数据,并分享了 Editor Tab 如何重构创作流程。作者提出下一代创作工具将是无感知的 AI 助手,而非复杂操作界面。核心矛盾在于内容平台是否应该自建创作工具,最终数据证明 TikTok 的坚持是正确的。
▪️CASE 案例
20年前的「古早品类」智能相框,加了 AI 后拿下百万美元众筹
via 白鲸出海
智能相框 BLOOMIN8 通过集成 AI 技术和 E-Ink Spectra 6 显示屏,在 Kickstarter 上获得 156 万美元众筹,远超同类产品。该产品定位从传统家庭回忆转向艺术展示,采用低功耗技术并支持多种传输方式。开发团队安铂科技此前成功推出智能窗帘产品,延续了物联网集成思路。
随便看看:
前阿里高管、现 YouMind 创始人玉伯的最新访谈,聊大厂、聊 AI、聊自己的项目。这两天 YouMind 的 PR 挺频繁的,内容大同小异,但都挺实诚敢说。至于为什么我只放到「随便看看」,各位感兴趣的可以读完再来评断,看看我不放主推是否合理。
《纽约客》发了篇 《AI 成为知己,这本身是一种社会悲剧》,从社会伦理层面吐槽了一番 AI 陪伴类产品;如果你不服这一论点,那么这周这篇 《「年营收千万美金」,是这条 AI 应用赛道(情感陪伴)的最大谎言》 从数据上也似乎坐实了这个赛道的落地困境。我不敢败许多人兴致、砸一些人饭碗,所以藏在这里,感兴趣的可以看下,别沉迷虚幻的 DAU、ARR 把自己绕进去了,先做好 ROI / 净利润,让自己健康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熬死那些喜欢讲故事却没有后手的演说家。
日本知名游戏公司 DeNA 宣布激进 AI 战略,要求所有新项目提案必须附带 AI 生成原型,公司董事长南场智子称此为第二次创业;与此同时,大厂游戏关卡设计师正因为自己造的 AI 工具而 遭到集体裁员。
要是三年前读到这篇《短剧里的 AI,和被 AI 压缩的人》,我真可能以为这是类似《北京折叠》那样近未来题材的黑色基调科幻小说。
适合个人上手的教程/资源:
得到线下沙龙活动分享文字稿:6 个真实案例,让 AI 成为生产力。有一些给到了我启发,并且那个当妈的用 AI 做课件鸡娃,也鸡到我(去鸡我的娃)了。
万维钢:怎么把 AI 使用到最高水平? 要是别人讲这个话题,我可能就快速略过了,但万老师聊的,结合了他的亲身实践(比如极推崇 03),还是可以看看的。
台湾作者 Raven 分享了他如何 使用 Obsidian 、 Cursor、Claude Code ,仿造 Vibe Coding 的方式写作武侠小说,真是热情洋溢有创意(尤其是 Claude Code 在这方面的压倒性胜出,让我真有了想换用 Claude Code 的欲望)。
一篇走心的稿子《从熬夜调 Bug 到 3 个月 4 款 App,我用 AI 编程踩过的坑都在这了》,看得出作者他是真的想教会你啊。
图文并茂的一篇扣子 Coze 教程:如何自动采集 1000 条小红书爆款笔记(附实战工作流)。
Genspark 号称 推出了 AI 浏览器,具备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包括自动研究用户资料、全网比价、电话代打等创新功能。
Perplexity 推出的 Comet 浏览器,可通过 AI 助手实现跨页面信息整合与自动化操作(但竟然每月要 200 刀,反正我是不买,你们谁爱买谁买 XD)。
Vidu Q1 的 新功能「图片即素材库」似乎挺有用且不贵,是我最初想象中 AI 做视频工具该有的样貌(而不是先生成首尾桢、再做视频、还要考虑角色/物品一致性)。
Google 的 AI 视频模型 Veo3 大更新,上传一张图,家里的猫和鲁迅就能开口对话。
感谢阅读到这里,期待下周继续与你相遇。我是范冰(@XDash),欢迎参考我的图书、播客、课程:
《我如何用 AI 打造 100X 知识萃取系统》 视频课程。
通过 我的邀请链接注册 Manus,你和我都将额外获得 500 Credits。
著作:《增长黑客》(虽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但在今天 AI 新品爆发初阶的时点来读,似乎各种 tricky 的增长伎俩、心法、思路一点不过时)。
工具资源分享电报频道:冰器库。
欢迎各类商业合作、资源置换、读者回馈合作,可直接回复本邮件。
非常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