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卷首语
咱这「圈子」,确定得搞起来
1/ 上期 开篇聊到,我打算围绕这个 Newsletter 搞个高质量「圈子」,还谨小慎微地发了早鸟票收费链接(虽然当时只有个模糊想法),想小规模看看反馈。不行咱就原地退钱。
结果好家伙,这一周时间,前 100 个会员编号已基本被秒光。大家想获取高质量水下信息、资源互通有无、「自谋出路」、「建功立业」的需求很强烈。跟我看后台点击数据所洞察的情形,以及切身体感完全一致,P 和 M 算是 F 了。这事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咯。
2/ 有能收到钱的真需求,这固然爽。但这周里,更让我持续兴奋的信号,是来自申请入圈的朋友们,所填写的那份调查问卷的反馈(留下一些基本个人画像的描摹、对后续服务的期许、个人能提供的价值交换等,这些是为了让我能提供更好的圈子服务)。
早知道能炸出这么多大佬,我早就搞起来了。不必在咋咋呼呼的 AI 噪音里,独行探索这么久。
反馈表里看,这个 Newsletter 的订阅者/申请入圈的朋友——
有能提供大厂级别培训的,有能赠送自家 AI 产品会员的,有能提供购买海外 AI 服务特殊通道的,有能分润研发中的高毛利非标产品的,有能搞定毛绒玩具供应链的(加上 AI 模块这不就是当下最火的 AI 玩具?),有能提供 AI 硬件创业洞察的,有能手把手指导 AI Coding 搭建投资套利系统的,有 AI 导航站的实干家,有能带来美国、日本、香港等当地最新信息政策法规和水下见闻的,有能给线下场地支持的,还有直白地写可以给资金支持的…希望你们别吹牛,到时候都给我亮出金刚钻来噢。
3/ 这周在继续细化这个圈子的构想。我作为中心节点、质量守门人,可以提供那些服务呢?想到这些:
1)「用思想换思想」,每期抛出一个需要动脑的有用/有趣/有启发的议题(核心还是围绕 AI/商业/投资/效能/个人提升这些),集思广益收集大家的答案,然后选出好的答案罗列分享出来(几年前我的另一个已经作古的 Newsletter 搞过这个板块,反响很好,有一期让大家聊自己投资心得的,分享之后真有人通过里面的财富密码埋伏了赚到钱);
2)「悬赏任务机制」,抛出一些值得探索、解决、试错且众人都能受益的实际问题,征集圈友来做任务,做到就提供某种有实际流通价值的奖励(类似生财有术社群里「龙珠」的概念),这样有人攒了人品,有人收到成果。
3)预留一笔钱,作为体验资金,大家集体投票看看下一个体验什么产品/服务(线上线下均可),经过(我或邀请更适合的圈友)深度体验后,对内输出独立客观的体验报告,去跟市场上言过其实的公关稿抗衡;
至于内部分享、资源撮合、线下见面交流,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啦。还有什么玩法?欢迎大家直接回复邮件,帮我出谋划策(另外圈子名字也帮我想想呀)。
我计划下周三晚会在我的视频号「范冰FanBing」直播聊聊相关想法,有时间的可以来围观。直播录屏会保存下来发到 我的 YouTube 频道。
最后,感兴趣加入这个圈子的朋友,支付入会的早鸟票链接点此:https://zerodaybook.mikecrm.com/F10LaP5
OK,以下是本期正文内容(还没订阅这个 Newsletter 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按钮,免费订阅一下,每周四投递)——
▪️OPINION 观点
用 AI 辅助钢管舞备赛期间的一些感悟
via Renee创业笔记
作者是知名播客 App「Castbox」创始人(自学编程、ex Googler,我非常钦佩的一位女性创业者),她的个人公众号持续在写对 App 前沿技术/论文/应用的研究,这周却突然发了一篇钢管舞备赛的感悟。点进去一看,发现耳目一新,原来是如何利用各种 AI 工具的组合,来辅助自己备赛中老年业余钢管舞活动。特别分享了 AI 如何成为关键训练伙伴,例如通过分析体检数据和训练视频,AI 提供了个性化营养方案和动作矫正建议。看完啧啧称赞,这才是 AI 时代一个快速学习者应该有的实战姿势。
▪️INTERVIEW 访谈
900 万人,全球最大 AI 社区和它的地下教主:独家对话「通往 AGI 之路」AJ
via AI闹
一直觉得 WayToAGI 这个发源于线上的组织,是个挺神奇的存在。创始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知识库信息量庞杂却精密运转得井然有序,名义上是非商业项目却吸引到各路履历优秀的 AI 人共建。这周读到了它的始作俑者 AJ 的访谈,对我自己想搞的「圈子」也有所启发,最关键的应该是几个:1)要秉持利他的原则,远离资本指挥笔杆子,发出真实声音、减少噪音;2)要有趣,要玩起来;3)一定要有线下见面活动,有人跟人之间的真实联结。
Flomo 创始人少楠:不融资、不算大账,我只做用户愿意买单的 AI 产品
via AI炼金术
播客里 Flomo 创始人少楠分享了他对 AI 产品开发的务实态度,强调用户真实需求和商业闭环的重要性。他认为盲目接入大模型会消除产品差异化,而精心设计的 Prompt 才是产品核心。Flomo 通过卡片笔记构建数据护城河,利用用户行为数据提升 AI 洞察的精准度。
摘录本期节目的其他一些关键结论:
AI 功能要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而非追逐炫酷;
所有笔记都接入大模型,产品差异就没了,回到同一起跑线;
Prompt 本身就是产品设计,是与用户需求的深度沟通;
卡片式笔记天然适合向量化,是 AI 应用的绝佳上下文;
用户行为是比文本内容更宝贵的私有数据;
国内 AI 免费模式下,为纯粹的「套壳」便利性付费不成立;
好的内容战略是给工具写「菜谱」,让用户向往某种场景;
用 AI 分析个人海量数据,能挖掘出自己都忽略的成长轨迹;
新技术带来数量级的成本降低,是务实的创新机会;
AI 时代,我们更需要连接内心感受与外部世界。
▪️CASE 案例
如何获得一个干净的 AI 情报系统?
via 泛函
读下来这是一篇产品「语鲸」的广告无疑。但它好在,将作者在信息获取和管理中的真实痛点、摸索出的使用经验,都图文并茂地写进了这篇攻略,教大家如何构建高效的个人情报系统,减少信息噪音并提升输入质量。作者强调了主动选择信息源和利用 AI 自动化处理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语鲸的功能和使用流程。
Flomo 的「找一找」正式升级为「AI洞察」,官方收集了这些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
via flomo浮墨笔记
flomo(没错又是它)团队的「AI洞察」已经上线三个星期,向用户征集了一些真实 Use case,既填补了我的窥探欲、好奇心,又潜移默化做完了用户教育。
摘录文中提到的一些用法:
根据最近七天的输入,洞察自己最近困惑的深层问题;
洞察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变化;
洞察互相矛盾的信息;
发现自己没意识到的行为模式和思考脉络;
记录自己的情绪,构建内生增长力,更好地成长…
喜欢这样真实具体的 AI 产品的 Use case 文章分享,没有公关味、没有虚伪做作的刻意卖弄。求各大 AI 厂商好好学学,比如各家层出不穷的 Agent 产品不要总是把 Use case 局限在分析一下 XX 股价财报、做一下 XX 旅游规划、搞一个贪吃蛇小游戏了,收集点真实且多元的用例来推而广之吧,求求了。
PS: 下面「适合个人上手的教程/资源」版块提及了 Cubox 最近也升级了 AI 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帮助发现私人内容库中的隐藏关联。
苏州 95 后厂二代自研 AI 拓客工具拿下 3 千万订单
via 跨境前沿
苏州 95 后厂二代团队开发 AI 拓客工具 TradeWind AI,帮助自家工厂拿下 3000 万订单。这显然也是 TradeWind AI 的广告软文,文中提到该工具通过实时搜索、智能筛选、多渠道自动跟进和社媒截流四大功能解决外贸行业痛点;团队采用按结果付费模式,前期成本由平台承担。推荐这篇的理由是,提到了垂直行业的真实痛点,和用 AI 解决的思路,并且经过了市场的验证。这对从业者有直接启发,对外行人也是他山之石。
一个基层科员的 AI 烦恼
via 猛犸工作室
通过一位基层公务员孙通纳的经历,展示了 AI 在政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与矛盾:AI 虽然提升了基础文书效率,但增加了审核与培训负担,对效率的提升好像也不明显(甚至让人心塞)。这种垂直群体使用 AI 真实体验的特写/群像文章的,我挺喜欢的,看此前推荐的类似文章,点击率也不错。在当下科技媒体都在锣鼓喧天地宣称 AI 将再一次颠覆你的工作流时,这类纪实媒体披露的真实具体的 AI 落地困境,是一种抵御信息焦虑的纾解,才有助于厂商迭代和找到真实的 PMF。
随便看看:
一篇蹭了社会新闻热点的文章:《搞 AI,释永信才是遥遥领先》。全篇主要盘点释永信在拥抱科技与商业上的独到眼光(与 AI 的交集主要是把玩和布道),看完觉得人家能把少林寺一路做到今天的规模,还是挺有能力的。想看视频版科普他商业帝国版图的,推荐这个。
虽然上周 WAIC 就在家门口,但日常要带娃的我,压根去不了(过两天 ChinaJoy 也没戏了)。还好网上流传的观后感、照片、视频很多,比如 佩妮Penny的这篇图文。据说现场机器人非常多:便利店取物,分拣,做奶茶,煮关东煮,写毛笔字,打鼓,叠衣服,打拳,挥手,眨眼卖萌,后空翻,跳着还没有驯化四肢的舞蹈,甚至还有打麻将……
这篇文章(英文)深入分析了 Databricks、Monday.com 和 Benchling 三家公司如何将 AI 整合到 GTM 策略中,展示了 AI 在提升运营效率、客户情报和流程自动化方面的实际应用。
邮件订阅服务 Substack(你现在读到的这篇也是跑在它上面)调查了平台上创作者的 AI 使用情况。调查显示,45.4% 的创作者使用 AI 工具,主要用于研究写作辅助而非内容生成;技术商业类创作者 AI 使用率最高,文学艺术类最低;使用者平均愿付 140 美元/月继续使用 AI;未来人类创作可能成为稀缺的高端内容。
Salesforce CEO Marc Benioff 认为 独立 AI 预算是个错误,AI 预算应来自业务部门而非中央的创新基金(英文,有 YouTube 播客)。
适合个人上手的教程/资源:
此前报道过 Cubox(我一直在用的 Read Later 服务)AI 功能升级。本周官方发了一篇文章 《6 个方法,让你的稍后阅读步入 AI 时代》,讲解了具体的用法参考。包括在整个收藏库里快速找到答案、过滤热点和重复观点、创建专属的阅读智能体(不用每次询问)等。(BTW,如果你之前没注册过 Cubox,想试试,可以在注册环节输入我的专属推荐码:zje2ok ,你和我都可以额外获得 7 天会员资格。)
这篇文章 介绍如何用科大讯飞出的「讯飞绘文」实现 1 个人日更 20+ 篇小红书笔记,背后其实是 AI 创作流水线(而且不需要像扣子、Dify 那样自己搭建复杂链路)。
科技爱好者周刊的 @阮一峰,图文评测了扣子空间的网页设计功能,当然这是一篇广告。
国外内容创作者 Katie Parrott 分享了《如何通过 AI 工具实现单人内容工厂模式》(英文),两周内完成传统团队 2-3 个月工作量。她详细拆解 AI 在内容生产六大环节的应用,包括作为第二大脑和内容倍增器。
感谢阅读到这里,期待下周继续与你相遇。我是范冰(@XDash),欢迎参考我的图书、播客、课程:
《我如何用 AI 打造 100X 知识萃取系统》 视频课程。
著作:《增长黑客》(虽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但在今天 AI 新品爆发初阶的时点来读,似乎各种 tricky 的增长伎俩、心法、思路一点不过时)。
YouTube 频道 「范冰 FANBING」;播客节目:《AI增长黑客》(小宇宙、Apple)、《冰镇电波》(小宇宙、Apple)。
工具资源免费分享电报频道:冰器库。
通过 我的邀请链接注册 Manus,你和我都将额外获得 500 Credits;注册 Cubox 并输入我的专属推荐码:zje2ok ,你和我都可以额外获得 7 天会员资格。
欢迎各类商业合作、资源置换、读者回馈合作,可直接回复本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