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黑客AI周报】EP#32 OpenAI客户成功、非技术CEO经验、卧底Cursor、短剧出海、修图AI比拼、Claude Code团队实践等
「真正的竞争力不是技术参数,而是那些藏在办公室里的、让天才持续燃烧的文化火种。」
▪️PREFACE 卷首语
1/ 本周做了点内部代码和邮件版式上的优化:① 减少修饰性封面图,以增加更多内容体量;② 减少单纯的内容摘要总结,更多围绕内容中的一两个核心亮点 /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数据或案例或观点或方法论,来做推荐。希望大家读起来更畅快。
2/ 这两周摆弄了一下最新的几个开源的 AI Trading Agent 项目,挺有意思,在低投入的实盘测试下,收益也勉强还行(需要继续调策略提示词来优化)。有人感兴趣吗,我愿意做点分享,来多认识一点对 AI Trading 感兴趣的朋友,最好能发展到线下交流。
3/ 趁着双 11 的这波热度(嗯?今年有热度吗,怎么好像也没啥感觉)还未散去,强烈推荐一个超值的内容产品——藏师傅的《AIGC 周刊》 & 30+AI 产品终极优惠礼包!
先介绍一下藏师傅的《AIGC 周刊》:这是知名 AI 博主 @ 歸藏 低调维护的 Newsletter 专栏,自 ChatGPT 发布不久后至今,稳定周更了三年。主要内容涵盖:
上周值得关注的 AI 领域主要发布;
核心从业者需要关注的 AI 动态;
涉及各个 AI 领域的优质内容;
完整记录 GPT 发布到现在所有大事件和优质内容。
可以说订阅之后,你就可以忽略 X.com 之类社交平台上短平快的 AI 技术前沿资讯了,每周读一次他这周刊就能缓解 AI 信息焦虑症。
(歸藏这 Newsletter 出道比我早,涵盖范围比我广。我这个 Newsletter 立项之初,也是刻意避开了它日常覆盖的内容范围,只专攻商业增长领域,所以彼此可以形成内容上的互补,不太有重叠,可以放心入。)
目前是限时的 7 折订阅优惠价:人民币 140 元/年。
离谱的重头戏来了。歸藏 这波大概是看到今年四月份 Lenny’s Newsletter 那个 AI 大礼包,因此也仿效搞了一个。
在 11 月 17 日之前购买藏师傅的 AIGC 周刊,你除了会获得一年周期的 AIGC 周刊内以及所有往期 AIGC 周刊的存档内容,还将会额外获赠:30 多个知名 AI 产品的高额优惠券,以及 30 多个 AI 产品的免费会员抽奖(总数超过了 1000 份,中奖率高的离谱)。
这些产品包括:
通用 AI 产品:MiniMax Agent、Juchats、Flowith、Monica
AI 编程产品:智谱 GLM Coding、KwaitKAT、Trickle、YouWare、Claude Code 狮子 API
AI 图像 & 视频 &音频生成产品:Listenhub、Jaaz、可灵、Lovart、Medeo、悠船(MidJourney 中国)、海螺 AI
其它 AI 工具产品:沉浸式翻译、YouMind、Forma、FateTell、Paraflow、闪念贝壳、BibiGPT、Podwise、3MinTop、AmyMind、Seede AI、Offer蛙、Xaicreator、AGI Bar、flomo
其它赞助:幕布、潮汐、好事发生、DEX 设计周刊
(优惠码或者链接的领取地址,都会写在 11.17 号那一期的周刊最后面,这样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订阅。)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 访问这里 或微信扫码订阅购买,你的订阅也将有一小部分转为对我这个 Newsletter 的支持(我也能看到你的 ID):
OK,以下是本期的正式内容——
▪️CASE 案例
卧底 Cursor 内部的 60 天
via 十字路口Crossing
揭秘了一家 AI 独角兽如何通过独特的文化细节驱动创新,其核心在于将人才招募与产品打磨打造成一场全员参与的集体仪式。
第一,在人才招募上,Cursor 把招人变成「围猎」:为了一位德国人才,团队不惜两次飞往德国并赠送古董 Mac,这种全员参与的极致追求,让公司 250 人中竟有 50 位是前创始人。
第二,在产品打磨上,他们设立了「Fuzz」仪式:全员放下工作,用一小时集体「找茬」,拼命搞崩自家产品。这种刻意制造的崩溃测试,反而成了产品稳定的底层基石。
第三,在团队管理上,创始人最担心的不是竞争或增长,而是「大家吃饭时开始讨论天气了」。这种对创作热情的极致守护,让摩擦用爱心化解,让冲突成为创意的燃料。
最终,Cursor 证明了一件事:在 AI 时代,真正的竞争力不是技术参数,而是那些藏在办公室里的、让天才持续燃烧的文化火种。
OpenAI 如何在 18 个月内搭建全球客户成功团队?
via SaaStr
一个略显残酷无情的商业现实:最懂技术的人反而可能成为 AI 落地的绊脚石。
技术宅不敌社交达人:OpenAI 最初让技术最强的员工测试新工具,结果发现中等技术但擅长沟通的成员才是推动 AI 落地的关键。这些人像「技术翻译官」,能在技术团队与业务部门间架起信任桥梁,比纯技术专家更擅长让 AI 工具跨越部门壁垒。
用 ROI 取代功能追踪:客户要的不是 AI 工具本身,而是业务结果。OpenAI 把衡量指标从「功能使用率」转向「业务成果」,比如用 AI 采用数据作为吸引高管的「特洛伊木马」,再转向真正的商业价值论证。
提示库革命:传统操作手册正在被高质量提示库取代。这就像把散装食谱升级成预制菜——团队能在客户旅程各环节快速调取标准化方案,同时保持个性化服务。
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当 AI 与数据打通,客户成功经理不再需要苦等两周的分析报告,能实时获取用户留存与增长洞察,就像给每个员工配了专属商业智能顾问。
这些方法让 OpenAI 的客户成功团队在 18 个月内覆盖 8 大国际城市,印证了在 AI 时代,推动技术落地的不是最尖端的算法,而是最懂人性连接的协作智慧。
这位非技术背景 CEO 如何把 2.5 万小时销售通话变成自我学习的市场引擎?(播客)
via Lenny’s Newsletter
来自 Lenny 的访谈。这位融资超 1 亿美金的 CEO 坚持亲手搭建 AI 系统,而非交给技术团队——他用三步骤把零散对话变成黄金资产:
1)用「触发器工作流」自动抓取通话记录,像给销售团队装了永不停歇的耳朵;2)通过情感评分系统量化客户情绪,1-10 分的精准刻度竟能预测客户流失和增购机会;3)让 AI 自动生成带个性化反馈的教练报告,每次对话都变成销售代表的实战培训课。
这套方法最精妙之处在于,他把 Google 表格变成 AI 的「结构化大脑」,用 Zapier 串联起从关键词提取到博客生成的完整链条,真正实现了「一次对话,N 倍价值」的杠杆效应。
AI 优先时代,软件公司要学的不是 OpenAI,而是 Snowflake
via FuturePulse
通过前 Google 广告业务主管、现 Snowflake CEO Sridhar Ramaswamy 的实战经验,揭秘了这家数据巨头如何在 18 个月内完成 AI 转型:
1 组织重构:从「职能孤岛」到「作战小组」。Snowflake 曾因过度专业化陷入效率陷阱——一个功能从开发到客户使用,竟要经过 7 到 10 个团队层层传递。Sridhar 果断打破这种「完美产品市场契合时期」的结构,按产品领域重组为端到端的「作战室」模式,让产品、工程、市场团队紧密协作,大幅压缩反馈周期。
2 迭代哲学:速度致胜。在 AI 的快速迭代环境中,Sridhar 坚信「迭代能力总是胜过精心规划的策略」。他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推广变革,比如让技术权威的创始人率先使用代码智能体并分享经验,从而带动整个工程师团队的采纳。
3 实战背景:从失败中淬炼的实用主义。Sridhar 经历过创业公司 Neeva 的「心碎」失败,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分发能力和执行效率同样关键。这种背景使他在推动 Snowflake 转型时,既保持技术前瞻性,又务实地关注产品市场契合。
最终,Snowflake 的案例揭示:在 AI 浪潮中,真正的突围不是盲目追随技术热点,而是构建能够快速响应变化、让每个员工都能直接与数据对话的组织引擎。
看见真实的 AI:中国创业者的十个落地样本
via 混沌学园
文章通过十个具体的创业案例,讲述了 AI 如何帮助企业和个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甚至创造新的商业机会。这些案例覆盖了短视频营销、客服服务、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让我们看到 AI 不再只是概念,而是真正落地的工具。文中特别提到,不少创业者通过 AI 实现了业务增长,有的从不敢接大单到敢于挑战更大项目,有的在转型期找到了坚定方向。
我们的团队如何妙用 Claude Code?
via 未知来源
这篇深度教程揭示了企业如何将 AI 编程工具从「玩具」升级为「生产级武器」的核心方法论。作者团队如何通过精密的「广告位」机制管理 CLAUDE.md 文件——这个被称作 AI 代理「宪法」的文档在月消耗数十亿 token 的工程团队中,竟像运营商业媒体般对内部工具文档分配最大 token 限额,只有被 30% 以上工程师使用的工具才能入驻这份「黄金文档」。
具体来说,这套机制包含三个精妙设计:首先,团队严格划定文档门槛,淘汰低频工具避免信息过载;其次,创新性地引入资源竞价思维,迫使各团队用最精炼的语言证明自身工具的价值;最后,将 13KB 的文档视作可扩展的基础设施,预见性地规划其增长至 25KB 的演进路径。
这种「以约束创效率」的哲学印证了作者的金句「判断工具的标准是最终 PR 而非实现过程」。当大多数开发者还在纠结 AI 助手的应答风格时,顶尖团队早已构建起让 AI 在严格框架下自主创造价值的系统工程——这或许就是业余爱好与商业级应用的本质差距。
▪️OPINION 观点
对谈三七互娱:游戏公司的 AI 现在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
via 36 氪
通过和三七互娱技术中心数据副总裁王传鹏的深度对话,为我们揭开了 AI 在大型游戏公司内部工作流中真实的应用图景。三七互娱并没有停留在空谈 AI 概念,而是已经搭建了一套名为「小七」的行业大模型智能体平台,将 AI 像水电煤一样深度嵌入到公司的每一个业务毛细血管里,实现了从「全员用 AI」到「对 AI 无感知」的进阶。
具体来看,他们的实操细节和成果非常硬核:
在办公效率上,「小七」的会议纪要智能体能在会议结束后 5 分钟内产出高质量纪要,省去了传统录音、转译的繁琐流程。
在核心业务上,AI 的降本增效堪称惊人:AI 客服准确率已达 80%,效能等同于一个 30 人的客服团队;美术团队在 AI 辅助下,单季度能产出超过 50 万张 2D 图片,效率提升超过 80%。
在出海业务的关键环节,超过 85% 的海外游戏使用 AI 翻译,准确率高达 95%;AI 素材侵权检测能快速锁定抄袭素材,直接优化广告投放和维权效率。
王传鹏将 AI 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而三七互娱正处在第二个阶段——AI 作为深度渗透的伙伴工具,重塑生产线。他认为,AI 的终极体验是「让用户对 AI 没有感知」,这背后是研发部门通过预训练和算法调度,让合适的模型在后台默默解决特定问题。
「传统教育」的船快沉了,人们却还在挤「头等舱」
via 极客公园
文章通过超脑 AI 创始人王佳梁(同时也是触宝输入法创始人)的观点指出,传统教育体系就像一艘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而人们还在拼命争夺船上的头等舱座位。
他提到,今年秋招中,一些头部企业的分析师岗位已被 AI 取代,这还只是开始,预计十年内传统教育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王佳梁本人曾是传统教育的受益者,但三年前转向教育创新,聚集了一群学生,教他们如何与 AI 共生,而不是刷题内卷。
文章还描述了 AI 对工程师的冲击,老程序员们本能抗拒 AI 的不确定性,而中小学生却轻松适应,成为 AI 原住民。例如,一群零编程基础的初中女生在七天内用 AI 工具构建出一个游戏。
哈佛商学院的报告显示,初级岗位正快速消失,尤其是中间档次院校的毕业生受影响最深,2025 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公司已削减近 10 万个职位。Salesforce 首席执行官说 AI 让客服团队需求减少了 4000 人。
王佳梁认为,未来需要培养超级个体,具备好奇心、与 AI 协作能力和跨领域认知,而不是工具化的人。他预言组织形态将转向去中心化网络,超级个体和关怀型角色将成为主流。
文章最后强调,教育需要转型,像黑客松一样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帮助每个人打造自己的人生方舟,而不是依赖传统的诺亚方舟。
AI 与短剧:出海增速最快的 2 条赛道,创业者如何构建壁垒
via 白鲸出海
这是一场 GTC 2025 全球流量大会上关于 AI 与短剧两大热门领域的深度探讨。数十位一线创业者分享了他们在过去一年中的实战经验。
在 AI 陪伴硬件方面,数伴 CEO 李巍佳指出,全球独居人口的增加催生了情感陪伴型 AI 设备的旺盛需求。他们的产品 DipalD1 通过曲面屏和裸眼 3D 技术,结合多模态交互,成功构建了「硬件+内容+社区」的闭环,众筹金额突破 1000 万元,验证了市场潜力。
Google 的 Sherry Li 分享了生成式 AI 应用的巨大商业前景,预计到 2032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3 万亿美元。她提到,采用 IAA+IAP+订阅的混合变现模式已成为主流,而谷歌的 AdMob 平台通过优化 eCPM 和填充率,帮助开发者提升广告变现效率。
Creao AI 的程凯提出了 AI 正在成为「软件第一使用者」的观点,并介绍了 Agent OS 的四层架构。他认为 AI 在企业落地的路径将经历从单点任务到跨部门协同的三个阶段,编排成功率、人工介入点等是关键指标。
Moloco 的 Rae Wang 观察到非游应用收入即将超越游戏,但营销预算仍集中在「围墙花园」内。她建议开发者通过跨渠道营销,尤其是在智能电视等开放互联网渠道寻找增长机会。
Lessie AI 创始人于北川分享了从 Agency 到 Agent 的转型经验,他们现在专注于「找人 Agent」,通过生产力工具在欧美市场实现变现。
Stripe 的 Pamela Chung 则提醒 AI 企业要关注高用量用户带来的成本挑战,需要在增长与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
在短剧出海方面,多位嘉宾强调了内容为王的原则。他们指出,短剧的核心是提供情绪价值,通过强冲突、快节奏的剧情吸引用户。在变现上,付费点设计、广告植入和订阅模式是主要手段。同时,利用 AI 技术优化内容生产和投放效率,成为构建竞争壁垒的重要方式。
为什么越会买量的团队,越容易死在 AI 出海路上?
via 非凡产研
曹仁奕从电商转型到打造 Cutout.Pro 和 PromeAI 等海外热门工具,核心观点是流量打法短期见效但长期致命。具体来说,他分三点解析:
第一,追热点式流量增长像吸毒,团队会上瘾,把资源全押在下一个爆款上,却忽略底层产品架构和品牌心智的积累。
第二,靠模板吸引的用户是看烟花的游客,留存率低得吓人,DAU 起伏像心电图,热闹背后留不住真实资产。
第三,这种打法固化团队基因,只懂执行快钱战术,却丢了长期深耕的能力。他比喻流量是水,没有水鱼塘空转,但水来了得能养鱼——产品必须先找到 PMF(产品市场契合),否则买量越多坑越大。
最终,文章强调在 AI 出海路上,填坑比追热点更重要,真正的资产是沉下来的每一段经验。
大厂动向:
《阿里焕新|封面故事》揭秘了阿里巴巴如何在两年内从低谷重回增长轨道。当市场鼓吹分拆业务释放价值时,阿里却逆势收拢拳头,把饿了么这类边缘业务整合进核心电商,形成「AI+电商」的作战矩阵。
《淘宝终于对搜索动刀了》解密了淘宝在 2025 年双十一前如何用 AI 彻底改造其核心搜索系统,这背后是一场涉及技术、业务和商家生态的深度变革。表面上只是优化用户体验,实际上却要解决 22 年历史遗留的「技术冗积」。
《黄仁勋的疯狂投资版图》 揭示了英伟达如何通过疯狂投资锁定 AI 未来十年的商业版图。它在大模型领域采用「广撒网」策略——不赌单一赢家,而是让自己成为所有玩家都离不开的算力基础设施。
垂直领域: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Eating Personal Finance》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个人理财领域,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过去只有富人才能获得的专业金融服务。作者以自己团队开发的智能理财工具 Silvia 为例,详细展示了 AI 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复杂计算和个性化建议来帮助用户优化财务状况。 文中提到,富人通常拥有包括投资经理、税务专家和会计师在内的专业团队来管理财富,而普通人往往只能靠自己。
《一批新电商平台出现了》 这篇文章带我们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AI 助手们正悄悄开启「带货」模式。当你向豆包或 ChatGPT 提问时,它们不再只是提供信息,还会直接甩出购物链接,甚至让你在对话框里一键下单。文章通过派代小编的实测,详细拆解了 AI 如何选品、如何嵌入商品,并横向对比了国内外主流 AI 产品的不同策略。
随便看看:
《我们是如何把中国最会搞 AI 的一群人,做成手办礼物送给他们的 这篇文章介绍了锦秋基金在举办首届 CEO 年度大会时,如何利用 AI 技术为每位参会者定制个性化手办礼物的全过程。他们与数美万物合作,从收集每位嘉宾的照片和个人信息开始,使用 Seedream 4.0 和造好物等工具生成 Q 版形象设计方案,再通过 3D 打印和后期打磨,将虚拟形象转化为实体手办。整个项目不仅是一次创意礼物的制作,更是一次对 AI 图生模型能力的实际测试。
《AI 界有自己的「砍一刀」》 揭秘了月之暗面旗下 Kimi 智能助手如何将拼多多的病毒式营销「砍一刀」玩法,巧妙移植到 AI 领域。它没有采用常见的直接送优惠方式,而是设计了一个必须通过持续对话、累计 60 分好感度才能以 0.99 元购买原价 49 元会员的「砍价挑战」。
《AI 骗子下乡》 讲述了一群骗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专门针对四五线城市、手握积蓄但不太懂新技术的老年人进行诈骗的现象。这些骗局花样百出,有教人用 AI 赚钱的「AI 创富训练营」,有号称能提升财商的「AI 财商课」,甚至还有假装成「AI 数字乖孙」和包治百病的「AI 量子生命素」,它们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社交软件精准地找到这些老人,让不少人被骗光了退休金。
《钢管舞比赛拿了个「冠军」》 分享了作者参加钢管舞比赛并获得冠军的经历,以及她如何利用 AI 工具辅助训练和备赛。
《深度|红杉合伙人重磅发声:我们正身处 AI 泡沫,80% 的钱投错了地方,毛利率会是 AI 应用穿越周期的生死线》 通过红杉资本合伙人 David Cahn 的视角,揭示了当前 AI 投资热潮中的结构性误判。作为押中 Weights & Biases、Runway 等明星项目的顶级投资人,他抛出一个反直觉观点:算力生产者像高杠杆大宗商品商,注定被周期吞噬;而算力消费者才是泡沫中的长期赢家。
适合个人上手的教程/评测/资源:
《我用 Claude Code 开发了 Obsidian 内容分发插件,爆了!(附教程)》揭秘了如何用 AI 工具快速打造一个能自动适配多平台内容风格的效率神器。作者仅凭 Claude Code 就开发出 Obsidian 插件,把公众号长文一键转换成小红书、即刻、X 等平台的定制化文案,连标签都能自动生成。
《32 个 Al 提示词技巧,读完认知超 90% 的人,不夸张!》 核心围绕提示工程这一学问展开,详细解析了 32 个从入门到高阶的实用技巧,旨在帮助读者快速掌握与 AI 高效对话的方法。
《Gemini Cli + Obsidian 才是知识管理的神!!(附教程)》 分享了他如何将谷歌的 AI 终端工具 Gemini Cli 与本地双链笔记软件 Obsidian 结合使用,构建一套高效的 AI 辅助工作流。作者提到,这套组合能实现自动排版、辅助创作和一键发布等功能,特别适合处理以 Markdown 格式存储的本地笔记。
《我们用 21 款 AI 修图工具修了 100 张图:谁才是真正的「修图神器」?》通过六轮实测,揭示了 AI 修图工具在商业应用中的关键差距。核心发现是:许多工具仍在「重新画图」而非「精准修图」,这直接影响了商业效率与成本。
《分享 3 个飞书多维表格+快捷指令的超绝用法,这才是自动化真神。》详细介绍了如何将飞书多维表格与苹果手机的快捷指令功能结合,实现高效自动化操作。
《Grab Nate’s AI Stack: The 9 Daily Tools I Use + 6 Prompts to Make Them Yours + FAQs》 这篇文章详细分享了作者 Nate 日常使用的九款 AI 工具组合,还提供了六个实用提示词,帮助读者打造自己的工具流。
《网易云音乐前端一面面经(2025 年 11 月)》 揭秘了科技大厂面试新趋势:AI 编程能力已成为前端岗位的硬核考察点。
《国内版的 NotebookLM 来了,甚至更强》:秘塔 AI 搜索通过升级「专题」功能,打造出一个号称超越谷歌 NotebookLM 的本土化 AI 知识工具。它将 AI 从「即时问答机」升级为「持续研究伙伴」,并融入多人协作和付费订阅的商业模式。
《开源我用 Cursor 开发的飞书转公众号插件,实现 AI 自定义主题》 一文分享了一款基于 AI 技术开发的实用工具,旨在解决飞书文档转公众号排版时的效率问题。
《给公司的电脑装监控,居然能治好我的焦虑?》文章介绍了一款名为 MineContext 的开源工具,它能自动记录用户在电脑上的操作并生成时间轴,还能通过 AI 分析工作内容。作者世超分享了自己试用几天的体验,发现这个工具不仅帮他回顾了每天做了什么,还主动推送待办事项,让他感觉像在玩 RPG 游戏一样交付任务,效率提升了不少。
《首个 AI 商业广告工作流开源,我做出了可口可乐最有创意的广告》 作者分享了如何借助 TapNow 的开源工作流,成功复刻出可口可乐的经典广告《杰作》,并详细拆解了从分镜解析到最终成片的完整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