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黑客AI周报】EP#27 OpenAI DevDay、S.H.E《中国话》制作人聊AI冲击音乐、吴恩达课程上新等
▪️PREFACE 卷首语
1/ 国庆期间中文信源的更新大幅减少,本次内容较少。我就不硬凑内容、增加大家节后首个工作日的信息负担了。祝大家在 Q4 继续生活幸福、事业进步。
2/ 试着组建的 AI 圈子里,目前看来「AI+投资」最为活跃、内容质量最硬、人的质量最高。我在研究要不要用现在这个 Newsletter 的系统,再做个投资交易相关的(可能需要先聚焦到美股/加密/黄金这些资产类别)。首要目的是自用,顺手作为免费分享、结交更多这方面的朋友来交换信息。如果要做的话,我打算直接用「上古神器」Google Groups 来维持日常运营+交流,这样我可以纯靠代码来跑,不需要手动排版到 Substack,也不需要太多自我审查。不知道有感兴趣的吗?
OK,以下是本期的正式内容——
▪️OPINION 观点
出道写出 S.H.E《中国话》的天才:写那些最简单音乐的人迟早会被 AI 淘汰|四十之获
via 中国企业家杂志
文章聚焦郑楠从年少成名的音乐天才到创立 SBMS 音乐制作公司的创业历程,同时剖析了短视频神曲盛行和 AI 技术崛起对传统音乐创作的双重冲击。郑楠以其亲身经历,揭示了行业在商业化浪潮中精品音乐生存的困境,并表达了对未来音乐生态的深刻忧虑。
郑楠作为 SBMS 音乐制作公司创始人,曾为众多知名歌手制作专辑并担任热门节目音乐总监,在业内享有「音乐天才」的美誉。他于 2007 年创作出经典歌曲《中国话》,展现了其卓越的创作才华。2022 年,他创立 SBMS 公司,致力于精良音乐制作,目前公司累计营收已超亿元,成为国内规模领先的音乐制作创业公司。然而,郑楠指出,华语乐坛正呈现缓慢下坡趋势,音乐产业日益偏向商业游戏,创作者的核心价值常被忽视。
当前音乐行业面临两大挑战:短视频神曲的泛滥和 AI 音乐的迅猛发展。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总规模约 2113.5 亿元,其中短视频和音乐直播占比超过八成。神曲如《跳楼机》凭借洗脑旋律和极短创作周期迅速变现,据称四个月收入达约 4000 万元,但这种流水线式生产往往采用标准化和弦公式,导致音乐同质化严重。同时,AI 大模型如 Suno V3 的出现,使音乐创作门槛进一步降低,AIGC 内容爆炸式增长稀释了版税收益,加剧了传统音乐人的生存压力。
郑楠对此持悲观态度,他认为创作最简单音乐的人迟早会被 AI 淘汰,未来音乐行业可能逐渐消失。尽管神曲目前对 SBMS 影响有限,公司仍坚持走精品制作道路,但郑楠担忧年轻创作者心态受冲击,以及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他呼吁在商业诱惑中保持创作初心,强调精细打磨的重要性,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挑战。
如何看待 ChatGPT 做电商?
via 虎嗅
介绍了 OpenAI 为 ChatGPT 推出的 Instant Checkout 即时支付功能及其在电商领域的潜在影响。文章通过作者亲身体验购买运动相机的案例,对比了传统电商搜索与 AI 导购的差异,并回顾了电商导购的历史演变。
文章指出,AI 导购的兴起可能冲击现有电商格局。一旦用户习惯在聊天中直接购物,谷歌等搜索平台的广告流量可能被分流。尽管国内电商如淘宝已推出 AI 搜索功能,但其逻辑仍停留在产品标签筛选层面,未能像 ChatGPT 那样从对话切入需求。此外,作者以返利科技的「如意」App 为例,说明全链路 AI 导购仍需克服商品覆盖、支付闭环与数据积累等挑战。
大厂动向:
《AI 产品丨 OpenAI DevDay 2025 开场:从「模型公司」到「应用平台」的转身》 深入剖析了 OpenAI 在 2025 年开发者大会上宣布的战略转型。文章指出,OpenAI 正从一家纯粹的模型提供商,全面转向构建应用平台的生态系统。
《Jony Ive says he’s juggling up to 20 ideas for OpenAI gadgets》 一文揭示了前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与 OpenAI 合作的最新动态。在 OpenAI 的 DevDay 会议上,Ive 向 CEO Sam Altman 透露,他目前正同时构思多达 15 至 20 个 AI 设备创意,这些产品将构成一个全新的设备家族。
《I am an AI scientist at Amazon Web Services. It’s not too late to get a Ph.D. in AI.》 一文通过亚马逊网络服务应用科学家 Girik Malik 的亲身经历,探讨了在人工智能领域攻读博士学位的价值与挑战。Malik 以自身在东北大学完成 AI 博士学位的经验为例,强调尽管攻读博士需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但其在结构化学习和前沿研究方面的优势不可替代。
《Nano Banana 新增 2 大功能,还开放 API 了,一张图不到 3 毛钱》 介绍了谷歌旗下 AI 图像生成模型 Nano Banana 的最新动态。文章详细说明了该模型新增的画幅比选择和纯图像输出模式两大功能,并正式向开发者开放了 API 接口。同时,文章还提供了 API 的定价信息,并展示了在不同画幅比例下模型生成图像的实际效果示例。
《速递|Ring 推出 AI 驱动的社区寻宠与人脸识别功能,智能门铃连接可社区内的设备网络》 介绍了亚马逊旗下 Ring 品牌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最新进展。文章指出,Ring 于 2025 年 10 月发布了一系列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产品及功能,旨在通过连接社区内的设备网络,提升家庭安防与邻里互助能力。这些创新包括利用 AI 进行人脸识别的「熟悉面孔」功能、作为智能门铃助手的 Alexa+ 问候系统,以及通过联网摄像头寻找走失宠物的「搜索派对」功能。
《开发者狂喜:Thinking Machines 发布首款产品 Tinker,后训练麻烦全给包了》 介绍了由 OpenAI 前 CTO Mira Murati 创立的 Thinking Machines 公司推出的首款产品 Tinker,这是一个旨在简化大模型后训练过程的 API 服务。文章详细阐述了 Tinker 如何通过处理基础设施相关的调度、调优和资源管理等繁琐任务,让开发者能够专注于训练数据和算法本身。目前该产品已进入内部测试阶段,并获得了多所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初步应用验证。
垂直领域:
《Petri: An open-source auditing tool to accelerate AI safety research》 一文详细阐述了一款名为 Petri 的开源审计工具,该工具旨在通过自动化手段加速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进程。文章指出,随着 AI 模型能力不断增强及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人工测试已难以覆盖潜在的行为风险,而 Petri 框架通过部署 AI 代理在多轮模拟环境中并行测试目标模型,能够高效识别各类未对齐行为。该工具由 Anthropic 团队开发,并已在 Claude 系列模型及与 OpenAI 的合作项目中验证了其有效性,英国 AI 安全研究所也采用了早期版本进行测试。
《This elite matchmaker charges clients up to $100,000. Now, they’re building an AI》 这篇来自 Fast Company 的报道,聚焦于高端婚恋服务公司 Three Day Rule 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其业务。文章深入探讨了该公司基于十五年积累的婚恋数据,开发出一款名为 Tai 的 AI 红娘应用,旨在将传统的人工匹配体验带给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与传统自助式约会应用不同,Three Day Rule 强调其 AI 系统能够像人类红娘一样,深度理解用户需求并主动筛选合适对象。
随便看看:
《我们花了 10 万块,只为这一份 AI PPT 口碑榜》 介绍了特工宇宙团队通过投入 10 万元预算,组织百名观猹员深度体验并评选 AI PPT 生成工具的真实口碑。文章基于用户视角,旨在解决职场中 PPT 制作的痛点,回应社群对工具推荐和体验差异的疑问。活动通过严谨的测评流程,包括审核、内容筛选和社区引导,确保反馈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Anthropic 内部复盘:我们如何构建强大的 AI 智能体?》 一文,由字节笔记本发布,深入剖析了 Anthropic 公司构建高效能 AI 智能体的核心方法论与实践经验。文章提出,通过赋予 AI 智能体类似人类使用电脑的工具访问能力,可以显著提升其解决复杂任务的可靠性。文中详细阐述了其内部开发的 Claude Agent SDK 的设计理念,并分享了从零开始构建智能体的三步循环框架。
《Experience Report - ML4Good Bootcamp Singapore, Sep’25》 一文由参与者 NurAlam 撰写,记录了其于 2025 年 9 月 20 日至 28 日在新加坡参加 ML4Good 训练营的个人体验。该训练营由 ML4Good 组织举办,旨在通过密集的线下课程提升参与者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技能。这是该组织在亚洲地区首次举办此类训练营,此前类似活动主要集中在欧洲和拉丁美洲。
《What 55 Billion Chatbot Visits Actually Tell Us About the AI Race and the Best AI Chatbots Right Now》 一文基于对 550 亿次聊天机器人访问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格局与核心趋势。文章指出,用户注意力争夺战已分化为三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而非简单的赢家通吃。通过对访问量、会话时长及增长动量的综合评估,作者不仅提供了主流聊天机器人的性能排名,还挑战了传统科技估值模型的适用性。
适合个人上手的教程/评测/资源:
《吴恩达执教的深度学习课程 CS230 秋季上新,新增 GPT-5 专题》 介绍了斯坦福大学 2025 年秋季更新的深度学习旗舰课程。该课程由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吴恩达及其团队执教,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且实践性强的深度学习知识。文章详细说明了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需提前在线学习视频内容,再参与线下互动。
《We’ve Had Two Massive Excel AI Launches This Week But ZERO Useful Prompts—I Built 18 That Save 100’s of Hours》 介绍了作者 Nate 针对近期两大 Excel AI 工具重大更新的深度实践。文章指出,尽管 Claude 发布了 Sonnet 4.5 模型并显著提升了 Excel 文件处理性能,同时微软也推出了功能更强大的 CoPilot for Excel,但市场上却缺乏真正实用的操作指令。Nate 发现现有提示词过于基础,无法满足复杂业务需求,于是自行开发了 18 个高效提示词组合。
《The First Signs AI Will Replace Productivity Books》 一文由 Tomasz Tunguz 撰写,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开始取代传统生产力书籍的现象。文章指出,早期使用者正通过 AI 提示即时重构工作流程,而无需花费数周学习方法论。作者通过三个具体实验展示了 AI 带来的变革:从研究论文到代码代理的快速转换、自动化工具的成本优化,以及高效编码工作流的实施。
《Perplexity 免費開放 Comet AI 瀏覽器,實測 AI 自動操作網站功能完成重複性工作》 介绍了 Perplexity 公司推出的 Comet AI 瀏覽器,该工具从 2025 年 10 月 3 日起向所有免费用户开放,核心功能是让用户通过指令指挥 AI 自动操作浏览器和网站,完成重复性工作。文章作者 Esor Huang 来自電腦玩物,通过实际测试分享了多个应用案例,强调 Comet 的优势在于处理标准化网页操作,而将需要判断和创造的任务留给人自己。整体内容围绕 Comet 的特色、与一般 AI 工具的区别以及具体使用体验展开,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利用 AI 提升工作效率。
《Executive Briefing: Your 2025 AI Agent Playbook in 10 Minutes (Architecture, Memory, Velocity)》 一文,为商业领袖提供了一份关于 AI 智能体部署的战略指南。
《Want a Week a Month Back? I Automated AI for PowerPoint with These 16 Prompts》 介绍了作者 Nate 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利用人工智能自动化 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创建过程,从而帮助用户每月节省大量工作时间。
《Nobody Can Measure AI Skills, So I Built the First AI Skill Evaluator for Everyone (+ Prompts to Level Up)》 详细介绍了作者首创的一套面向大众的 AI 技能评估工具。Nate 不仅阐述了其评估框架的设计理念与核心构成,还提供了具体的评估流程以及旨在帮助用户提升技能的定制化提示。
《Kagi News 少即是多的新聞閱讀器,AI 策展+摘要+翻譯帶來極簡專注》 一文深入探討了由知名搜尋工具 Kagi 推出的新聞 AI 閱讀器 Kagi News,它強調「少即是多」的設計哲學,透過 AI 技術進行新聞策展、摘要和翻譯,幫助用戶在短時間內掌握每日重點。文章源自電腦玩物,作者 Esor Huang 分享了個人使用體驗,並將工具融入三段式新聞處理工作流,以提升知識管理效率。整體內容不僅解析了 Kagi News 的功能特色,還提供了實用教學和進階應用建議,適合追求專注閱讀的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