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黑客AI周报】EP#26 探寻PMF之路、闷声发财的AI硬件、AI训练营筹备经验、凯叔的增长新曲线、公开招聘分析法等
「先用一个尖锐的 Use case 把用户拉进来,再通过产品本身让他体验到平台的广度。」
▪️PREFACE 卷首语
适逢国庆,带娃、出门、参加各种酒席占据了好多时间,耽误了周四的发布(实际上我都没机会坐到电脑前)。
于是你现在收到的这期,是延期到周五才发布的、我完全在折叠屏手机上编辑出来的内容(当然前期基础处理来自我的自动化系统)。
也因此,这期完全没有时间配图,大家就干看文字吧,我尽量保留了多一点的文字信息。
反正长假的阅读数据也不咋地。所以就祝国内的各位节日快乐吧。
OK,以下是本期的正式内容——
▪️CASE 案例
不畏巨头竞争,如何将产品势能转为增长之道?
via Linkloud 精选
介绍了三家代表性 AI 产品团队在寻找产品市场契合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增长策略。本文源自 Linkloud 精选,记录了 Kuse.ai、Rockbase 和 Fellou 浏览器核心成员在深圳沙龙的分享,他们从产品迭代、用户洞察到市场拓展,详细复盘了从零到一的关键节点。内容聚焦于如何识别真实用户需求、避免伪产品市场契合陷阱,以及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制定有效的增长渠道。
在 Kuse.ai 的案例中,团队最初推出无限画布产品,主要面向设计师和营销人员,但受限于技术条件,这被反思为「伪产品市场契合」陷阱。意外发现用户频繁上传文件进行处理后,团队转向「AI 网盘」方向,并通过服务器宕机事件确认了用户依赖度。后续迭代中,Kuse 尝试「All in One」功能,但在 C 端市场遇冷,却在 B 端获得认可,凸显了用户群体的差异。增长策略上,团队从冷邮件等传统手段转向内容营销,利用 Threads 平台聚焦香港教育市场,实现了 C2B 路径的初步成功,并计划复制到美国和日本等市场。
PopAi 作为「跟随者」,采取了不同的增长之道,目标定位为颠覆传统 Office 软件的「All in One」生产力工具,面向学生和职场人士。其策略强调研究先行者的渠道投入,例如通过 SEM 搜索广告直接捕获明确用户需求,避免了从零探索的成本。这种方法体现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快速学习和优化渠道选择的重要性。
卖爆 100 万台、年营收破亿,这些「小而美」的 AI 硬件正在闷声发大财
via AI 新榜
尽管早期如 Humane AI Pin 等产品遭遇挫折,但如今由国内团队引领的 AI 硬件消费潮已推动行业迈过概念探索阶段,进入实质性的市场验证与增长期。资本对此赛道表现出高度热情,2025 年上半年国内相关投融资事件达 114 起,总金额超 145 亿元,其中 5 月份资金流入占比过半。
本文通过盘点 AI 玩具、AI 录音卡、AI 耳机、AI 眼镜及 AI 戒指等五大垂直领域的代表性产品,深入分析了这些「小而美」的硬件如何精准切入用户需求,并凭借「硬件+订阅」等创新模式实现可观营收。
在具体案例中,Plaud 系列 AI 录音产品凭借解决 iPhone 用户通话录音痛点,在海外卖出超 100 万台,年化收入逼近 2.5 亿美元,其「硬件+订阅」模式成功将半数收入转化为持续的服务费。BubblePal AI 玩具则以可拆卸「泡泡」挂件设计结合知名 IP 授权,一年售出 20 万台,累计销售额达 1 亿元,巧妙将硬件消费延伸为 IP 内容消费。科大讯飞的 AI 会议耳机累计出货超 80 万台,公司营收连续三年翻倍,通过聚焦办公会议场景并扩展至多语言翻译功能,牢牢占据垂直品类领先地位。而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全球销量突破 100 万台,集成摄像、音频与 AI 交互,成为随身的 AI 入口典范。
Lessons from organizing a technical AI safety bootcamp
via LessWrong
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为期六周的芬兰技术性 AI 安全训练营从筹备到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团队组建、学员招募、基础设施搭建、远程学习管理、特邀讲座安排以及线下项目周等关键环节。作者希望通过分享这些实践经验,帮助其他组织者更有效地建立和运营类似项目。全文采用分章节叙述方式,每个章节末尾都附有简明扼要的经验教训,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建议。
该训练营由芬兰安全 AI 中心与有效利他主义芬兰分会联合创办,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前五周基于 ARENA 课程进行远程学习,最后一周开展线下研究冲刺。项目团队由数学博士 Vili 和计算机科学本科生 Dmitrii 主导,两人在项目中分别负责课程设计和运营管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别强调团队成员应避免在项目期间承担过多其他工作承诺。
在学员招募方面,训练营面向 12 名参与者开放,反映出当前 AI 安全领域存在人才培训需求与项目供给不匹配的状况。项目设计充分考虑了资源限制,创新性地将远程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既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又通过面对面交流促进了深度协作。基础设施搭建部分涵盖了技术平台选择、学习资料准备等实操细节,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具体参考模板。
跳出套路、月入百万,这家公司验证了「AI+声音」的另一种赚钱方式
via 白鲸出海
介绍了德国厂商 Endel 如何通过 AI 实时生成个性化环境音,在专注、放松、助眠和运动等场景中帮助用户管理状态,并实现月流水近百万美元的商业成功。
与传统工具类 AI 声音应用不同,Endel 不专注于人声或内容转换,而是利用科学算法和用户数据动态生成「声景」,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决策成本。通过对比其他专注类 App 和白噪音产品,文章强调 Endel 在流水上的领先地位,并探讨了其在 ADHD 用户群体中的定位。此外,文章还涉及「彩色噪音」概念,解释了 Endel 如何超越传统白噪音局限,通过个性化体验吸引付费用户,验证了 AI 在声音领域的创新盈利模式。
动辄 2 小时的 AI 历史长视频,正在 YouTube 疯狂掘金
via AI 新榜
介绍了 AI 生成的历史类长视频在 YouTube 等平台的兴起与盈利模式。文章指出,这类视频通常时长超过两小时,内容聚焦于中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等历史时期的冷知识,以平缓语调配合白噪音背景,主打助眠功能。
例如,频道「Sleepless Historian」的一条视频播放量超 388 万,一个月内涨粉 35 万,订阅数突破 62 万,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从内容来看,AI 历史长视频的流行得益于白噪音市场的成熟基础,它作为升级版内容,满足了用户放松入睡的需求。视频通常以第二人称叙事,营造沉浸式体验,标题多采用历史冷知识来吸引好奇。创作者利用 AI 工具链高效生产:先用提示词生成选题和脚本,再通过 Midjourney 生成画面、Elevenlabs 合成语音,最后用 CapCut 或剪映剪辑成连贯视频。这种流程允许日更,甚至十几小时产出新内容,但挑战在于剪辑的耐心与连贯性。
在平台表现上,YouTube 和抖音都涌现出类似账号,如「Historian Sleepy」「梦真侍郎」等,它们各有内容侧重,互相评论以增加热度。用户反馈多为正面,许多人未察觉 AI 生成,评论称视频有趣且助眠。然而,文章也提到潜在风险:随着平台对 AI 内容监管细则的完善,单纯依赖 AI 批量生成并盈利的模式可能难以为继。
▪️OPINION 观点
Adding Complexity Reduced My AI Cost by 41%
via Tomasz Tunguz
介绍了作者 Tomasz Tunguz 通过优化 AI 工具架构,显著降低使用成本的实践经验。作者发现自己最初的 AI 工具设计存在反向问题,即使用多个独立步骤处理简报,导致高成本和低效率。随后,他详细描述了从分散工具到统一工具的转变过程,并展示了具体的技术实现和性能对比。最后,作者分析了这种复杂性增加带来的意外好处,包括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 AI 产品优化思路。
在核心观点上,本文强调了一个反直觉的发现:通过增加内部复杂性来构建统一工具,反而能简化 AI 模型的使用并大幅降低成本。作者原先的简报处理链涉及四个独立工具,包括读取邮件、处理简报、提取公司和添加到 CRM,每个流程消耗 1230 个 token,成本为 3.69 美元每千次处理。而改用基于 Google Agent Development Kit 的统一工具后,仅需一个操作,输出 token 减少 93%,成本降至 0.26 美元每千次处理,实现了 41% 的成本降低。
主要信息包括工具架构的改进细节,例如统一工具整合了多个动作(如处理、搜索、提取和验证),并引入了状态管理、缓存机制和速率限制,从而提高了可靠性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改进后 LLM token 使用量减少 41.2%,成本节约 41.7%,成功率从 87% 提升至 94%,工具使用量减少 70%,缓存命中率达 30%,且错误恢复从手动变为自动,显著改善了用户体验。
Trickle 创始人:AI 出海路上的 3 次 PMF
via Linkloud 精选
介绍了 Trickle 创始人徐明在寻找产品市场契合过程中的三次关键试错与最终突破。文章源自 Linkloud 沙龙分享,详细复盘了 Trickle 从初期探索到凭借 Magic Canvas 实现月入百万美金 ARR 的实战经验。内容揭示了 PMF 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并勇于承认失败的过程。创始人分享了如何从虚假的 PMF 信号中清醒,并最终在用户反馈与 AI 技术结合中找到真正方向。
Trickle 的第一次尝试是打造一款企业内部社交协作工具,但因需求薄弱和用户活跃度极低而失败;团队曾错误地将原因归咎于功能不足而非核心问题。
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接入 AI 技术后。虽然 AI 未能挽救初代产品,但让团队获得了两个重要认知:一是 AI 在工作流场景中潜力巨大,二是发现了「上下文比提示词更重要」的原则。这为后续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最终,Trickle 通过新版本 Magic Canvas,在几乎全靠自然流量的情况下,实现了快速增长,证明了对的方向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凯叔:头部儿童内容品牌怎么用 AI 打造新曲线
via 得到新商学 APP
文章回顾了凯叔讲故事 11 年的创业历程,包括其深厚的硬件基因和从早期故事机到如今 AI 玩具的产品演变。面对当前 AI 玩具市场的热潮,凯叔分享了其独特的观察与实践,强调品牌不应简单套用大模型,而应基于自身内容优势提供独特解决方案。其新推出的 AI 硬件产品「AI 鸡飞飞」取得了高次日留存率,体现了其转型思考的深度。
凯叔讲故事作为头部儿童内容品牌,在 AI 浪潮来临前已积累了深厚的内容底蕴,拥有超过 5 万集原创音频内容和 6000 万 App 注册用户,并将内容成功转化为销量超 1500 万册的童书。创始人凯叔指出,公司自 2014 年创业之初就具备硬件基因,早期通过故事玩偶模式(类似磁带与录音机的商业逻辑)售出超 1000 万台设备,其成功关键在于持续打造高质量、具有时间壁垒的 IP 内容,如耗时七年半完成的四大名著系列。
针对当前 AI 玩具市场,凯叔观察到行业存在简单套壳大模型、拼硬件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导致产品体验粗糙、用户留存低。他认为,真正的 AI 转型不仅是产品增加 AI 功能,更涉及企业内部工作流和运行机制的 AI 化。凯叔团队通过深入研究竞品,认识到 AI 玩具市场潜力巨大(预测达上千亿美元),但成功需要提供独特价值。其新品「AI 鸡飞飞」之所以能实现超 70% 的次日留存,正是因为它并非跟风之作,而是基于品牌多年积累的内容能力和对儿童需求的深刻理解,提供了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I Built an App to Analyze Job Postings for Company Secrets in 15 Minutes: Here’s How (Prompts + Demo)
via Nate’s Substack
介绍了作者 Nate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快速分析公开的招聘信息,从而洞察公司内部战略与潜在问题。
作者通过解析 Anthropic 等知名企业的招聘公告,反向推演出其可能面临的技术挑战与战略短板。这一方法将以往需要分析师团队数周才能完成的工作,缩短至秒级完成,极大地提升了商业情报分析的效率。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演示和可复用的提示词,还深入探讨了这种新型数据分析方式对商业竞争格局的潜在影响。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兼具实践指导与战略思考的深度教程。
作者在文中以估值高达 1830 亿美元的 AI 巨头 Anthropic 作为实际案例,展示了分析过程。他仅用了 15 分钟就构建出一个能够自动执行此分析流程的应用程序,这突显了 AI 技术如何使这类「隐形数据」变得可见且可操作。Nate 强调,这种方法的意义远超简单的职位匹配,它标志着在 2025 年,商业竞争情报的获取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企业通过招聘公告无意间泄露的信息,可能成为竞争对手或投资者评估其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此外,文章也触及了由此引发的隐私与战略安全思考。当 AI 能够如此轻易地解码公司公开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时,企业在信息发布时需要更加审慎。对于读者而言,无论是正在寻找工作机会的个人,还是从事战略分析的专业人士,这篇文章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一套立即可用的工具,有望改变他们利用公开信息的方式。文末,Nate 邀请读者共同探索这一领域,并向订阅者提供了包含详细演示视频和提示词的完整资源。
Meta 官方团队手把手指导:AI 应用如何增长?
via 虎嗅
介绍了 Meta 官方团队联合行业专家,为中国 AI 应用开发者提供的全球化增长策略与合规指南。
文章指出中国 AI 开发者拥有基础设施成本低、应用层创新强及全球化商业模式等独特优势,这使其在全球市场中具备竞争力。Meta 引用数据表明,在 MAU 增长最快的 50 款消费级 AI 应用中,有 22 款出自中国团队,尤其在图片视频编辑领域表现突出。然而,竞争激烈,美国公司在收入 Top50 的 AI 应用中占据约 38% 到 40% 的份额,同时新兴市场如乌克兰、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厂商也通过生态矩阵、现金流支撑或收购策略实现成功,这提醒中国开发者需关注多元化布局。
针对增长策略,Meta 团队强调最大化利用 AI 能力,包括精准事件追踪、素材优化和简化账户结构。例如,竖版视频是吸量效果最好的格式,广告组应包含至少 5 个素材以提升算法探索效率;简化账户结构可避免数据碎片化,每个广告组每周需保证 50 次转化以确保机器学习期顺利。成功案例如土耳其 HubX 通过进阶赋能型销量广告,在美国市场提升购买量 62% 和投资回报率 30%,而 Codeway 则通过渠道提升测试优化预算分配,显示 Meta 广告对其他渠道有 45% 的效果提升。
在用户洞察方面,Adjust 的数据显示 AI 应用核心用户以年轻男性为主,但像 ChatGPT 已实现用户泛化,女性占比达 30%,表明受众日益多元。建议开发者聚焦垂直场景进行差异化创新,并利用 Adjust 工具进行精准归因和用户旅程追踪,例如通过智能脚本简化 Meta Web2App 渠道接入,或使用 AI 驱动的 Growth Copilot 功能快速获取数据洞察。
最后,合规被强调为可持续增长的关键。Meta 政策专家指出素材违规是主要风险点,常见问题包括广告内容与产品不符、制造焦虑或夸大功能,这可能导致应用包和广告账户被封。建议开发者通过合规开户和正确申诉流程规避风险,例如提交复审或通过业务支持中心申诉,以确保账户资产安全。
AI 工具越用越多,增长为何仍离不开人?【502 线下闭门会】
via 虎嗅智库服务
介绍了虎嗅智库与万科联合举办的「智能营销·实效为王」主题沙龙的核心讨论。文章聚焦于企业在广泛采用 AI 工具后,为何增长效果仍高度依赖人的因素,探讨了 AI 从技术炫技到业务实效的落地挑战。活动汇集了深演智能、契胜科技、小影科技、百度智能云及合兴餐饮等企业嘉宾,分享了在跨境、零售、餐饮等场景的 AI 实践案例,强调以 ROI 为导向,推动 AI 工具从效率提升转向业务价值创造。整体内容揭示了 AI 应用的关键在于人与技术的协同,而非单纯工具堆砌。
核心观点指出,AI 落地需经历四个阶段:从初期盲目乐观,到全民尝试,再到发现工具隔靴搔痒,最终聚焦单点业务深耕。深演智能 CTO 欧阳辰分享其 Agent 实践,强调在营销和销售场景中,通过自研平台实现用户运营与销售赋能的突破,例如自动化 AB 测试和导购陪练,让 AI 成为可演化的「数字员工」。契胜科技副总裁郝淼则针对线下零售痛点,提出 AI 内容生产、全域分发和场景互动的解决方案,以提升门店转化率,案例显示 7-Eleven 试点门店销售额接近翻倍。
小影科技副总裁王稼毅展示了跨境视频营销的 AI 应用,通过 5 秒克隆真人、多语言口播等功能,解决本土化和效率问题,优化 ROI。圆桌环节中,合兴餐饮 CTO 和百度智能云张红光补充了 AI 在餐饮和电销领域的实践,如 AI 监控提升 SOP 准确率、线索筛选提升 40% 识别率,但强调 AI 必须与业务结果挂钩,避免无效投入。
嘉宾一致认为,AI 应用应以结果为导向,企业应推动供应商基于业务付费,倒逼工具迭代。合兴餐饮 CTO 进一步指出,布局 AI 的关键在于「准」而非「快」,需先梳理核心业务链路,在重复性环节引入 AI,解放人力专注于决策和情感传递。最终,文章结论是 AI 落地无捷径,必须回归 ROI、客户旅程和组织重构,才能实现人与 AI 的边界优化,驱动可持续增长。
The secret to better AI prototypes: Why Tinder’s CPO starts with JSON, not design | Ravi Mehta (product advisor, previously EIR at Reforge)
via Lenny’s Newsletter
介绍了前 Tinder 首席产品官 Ravi Mehta 提出的一种数据驱动的 AI 原型设计方法。这篇文章源自 Lenny’s Newsletter 旗下的 How I AI 播客,由主持人 Claire Vo 制作。Ravi Mehta 基于其丰富的产品领导经验,分享了他如何通过使用 JSON 数据模型而非传统的设计系统,来构建更高质量的 AI 原型。他批评了当前许多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所采用的「感觉原型设计」,认为这种方法往往导致平庸的结果,并详细演示了他的结构化框架如何能显著提升原型保真度和测试效果。
在具体实践上,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工具如 Claude 和 Unsplash 的 MCP 服务器来生成逼真的数据和图像,以替代传统的占位符内容如 Lorem Ipsum。Ravi Mehta 还分享了一个简单的三部分框架,用于在 Midjourney 中构建提示词,以生成专业质量的图像。他强调,使用真实数据不仅能提高原型的可信度,还能在早期测试中揭示潜在问题,避免后期开发中的重大返工。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个「胶片库存作弊代码」,可以快速提升 AI 生成照片的视觉质量,使其看起来像专业摄影师拍摄的作品。
深度|对话 Cursor 创始人:周围有太多事情会让你去「打勾做任务」,而不是去专注于长期积累、真正去构建你感兴趣的东西
via Z Potentials
介绍了 AI 编程平台 Cursor 联合创始人兼 CEO Michael Truell 的创业历程与核心理念。本文源自 Y Combinator 于 2025 年 4 月进行的访谈,由 Z Potentials 整理发布,通过回顾 Michael 从初中编程启蒙到创立 Cursor 的关键节点,深入探讨了其如何以专注态度穿越技术浪潮。文章重点呈现了 Michael 对长期价值积累的坚持,批判了当下追逐短期任务完成的文化,并分享了 Cursor 团队在 2023 年像僧侣般专注产品开发、依靠口碑实现增长的故事。
Michael Truell 的创业故事始于初中时代,他与哥哥尝试开发手机游戏时首次接触 Objective-C 语言,这次经历奠定了他对编程的持久热情。他深受 Paul Graham 等创业导师文章的影响,高中时期便与伙伴投入 AI 领域,通过自制神经网络库和强化学习算法开发教育机器人项目,这段经历虽充满技术挑战,却为他后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器学习实践基础。
从 MIT 毕业后,Michael 的创业探索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从机械 CAD 到加密通信等多个方向的尝试,最终在 2022 年底带领团队果断转向 AI 辅助编程领域,推出 Cursor 编辑器。他强调,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专注于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并与既喜欢相处又非常尊重的伙伴合作。Cursor 在 2023 年以极小团队规模运作,四位出色工程师凭借技术实力推动产品发展,无需额外招聘便取得显著进展。
Michael 在访谈中分享了其对行业未来的洞察,认为如果坚持信念,未来五年内整个编码领域都可能被模型自动化改变。他提醒创业者,周围太多事务容易让人陷入「打勾做任务」的陷阱,而真正重要的应是长期积累与构建内心热爱的东西。这种对专注与执行的推崇,构成了 Cursor 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也为中国商业领域拥抱 AI 新趋势提供了借鉴。本文通过真实案例说明,深度使用 AI 工具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能激发创新,是值得技术爱好者与创业者参考的正面经验。
大厂动向:
《Chrome DevTools 官方团队为 AI 智能体推出 MCP 协议》 介绍了 Google Chrome 团队为解决 AI 编程助手无法直观看到其生成代码运行效果这一核心问题,而推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Google Cloud 最新 AI 创业者报告:应用公司不用做自己的模型,速度和认知才是壁垒》 介绍了 Google Cloud 发布的一份面向 AI 创业者的趋势报告,汇集了众多知名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前沿观点。本文节选了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为创业者提供了关于市场时机、商业模式、技术路径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OpenAI 驚喜推出 AI 短影音應用程式,與全新 Sora 2 同步上線》 介绍了 OpenAI 最新发布的视频生成模型 Sora 2 及其配套应用程序 Sora App。文章详细阐述了 Sora 2 在视频生成质量、物理模拟精确度以及多模态交互方面的重大突破。
《Microsoft is giving Copilot AI faces you can chat with》 介绍了微软为其人工智能助手 Copilot 推出的实验性新功能「Portraits」。该功能旨在通过为 AI 添加一个动态的、可对话的面孔,使其更具亲和力。
《Claude 发布会的全景速览》 介绍了 Anthropic 在 2025 年 10 月 1 日发布的系列 AI 产品更新,包括 Claude Sonnet 4.5、Claude Code 2.0 和 VS Code 扩展等。文章从产品特性、性能对比和开发者反馈角度,全面分析了这些新工具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We get fresh AI slop from Meta’s new ‘Vibes’ feed. Thanks, Zuck!》 一文介绍了 Meta 公司在其独立应用 Meta AI 中推出的名为「Vibes」的新功能。
垂直领域:
《当摄影遇到 AI:a16z 最新投资 Phota Labs 专访》 介绍了由知名风投机构 a16z 主导的一场深度对话,探讨了 AI 技术如何重塑摄影的本质与未来。对话围绕 AI 时代摄影的核心命题展开,追溯了从斯坦福大学早期相机阵列到 Lytro 光场技术,再到当前 Phota Labs 的 AI 个性化摄影的技术演进。文章不仅分析了 Lytro 失败的原因,还深入探讨了新一代 AI 摄影如何避免前人误区,并展望了未来十年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便看看:
《Laid off from tech? Try building an AI-powered business》 这篇文章为科技行业的从业者,特别是那些经历裁员的人士,提供了一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主创业的新路径。文章指出,当前的科技裁员潮不应被视为职业挫折,反而可以成为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 AI 工具创办精益、可扩展企业的契机。
《我和儿子用 AI 做了款游戏,上了大阪世博会 AI 艺术展》 介绍了一位父亲与儿子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游戏并成功入选国际展览的温馨故事。文章详细记述了父子二人从灵感萌芽到作品完成的完整历程,展现了 AI 工具在家庭教育与创意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Here’s how Bryson DeChambeau, golf’s mad scientist, is using AI as a swing coach》 一文,由 Fast Company 发布,详细介绍了著名高尔夫球手布莱森·德尚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训练和提升竞技表现。
《What 9 superstar designers actually want from AI》 介绍了九位顶尖设计师对人工智能在创意领域应用的深度期待。
《Silicon Valley wasn’t what it used to be, so I left. I’m now starting an AI company in Tokyo as a foreigner》 这篇文章通过 Eric Fung 的自述,分享了他从美国移居东京并创立 AI 公司的经历。文章源自 Business Insider,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作者离开硅谷的原因、在东京创业的动机,以及他对日本市场和工作文化的观察。整体内容围绕个人职业转型、跨文化适应以及 AI 创业机遇展开,体现了作者对创新环境的追求。
《OnlyFans 前 CEO 募资 270 万美元,打造 AI 驱动的成人内容创作者平台》 介绍了前 OnlyFans 首席执行官 Amrapali Gan 的新创业项目 Vylit,这是一个利用生成式 AI 技术帮助成人内容创作者降低变现门槛的平台。
《Neon Pays Users To Record Their Phone Calls, Sell Data To AI Firms》 这篇文章介绍了 Neon Mobile 这款应用程序如何通过付费方式鼓励用户录制自己的电话通话,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出售给人工智能公司。
《为什么人们更爱问 AI「我该怎么办」,而不是「帮我做这个」?》 这篇文章,基于得到 App《AI 学习圈》主理人快刀青衣对 OpenAI 与哈佛大学联合研究报告《How People Use ChatGPT》的解读,深入探讨了用户与 AI 互动模式的深刻变化。文章指出,人们正逐渐将 AI 视为提供建议的顾问而非单纯执行命令的工具,并由此引申出专业知识传递方式的回归与革命。报告分析了海量对话数据,揭示出用户行为偏好、全球使用趋势以及 AI 对不同人群产生的独特价值。
《5 亿人的 AI 伴侣,和他们的心碎》 介绍了全球超过五亿人使用 AI 伴侣应用的现状及其对用户心理健康的复杂影响。
《Wikimedia wants to make it easier for you and AI developers to search through its data》 介绍了维基媒体基金会旗下 Wikidata 项目的一项重大更新。文章指出,Wikimedia Deutschland 团队开发了一个新的 AI 友好型数据库,旨在将 Wikidata 中庞大的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更适合大型语言模型处理的向量格式。
适合个人上手的教程/评测/资源:
《AI 的价值不是聊天,而是能干活》 介绍了 AI 行业正经历从「回答问题」到「完成任务」的根本性范式转变。通过深度体验 Kimi 新发布的「OK Computer」Agent 模式,阐述了 AI 作为生产力工具的核心价值。
《当 AI 不等你开口就主动干活:实测 ChatGPT Pulse 三大特点》 介绍了 OpenAI 新推出的 Pulse 功能,它标志着 AI 助手从被动问答向主动服务的转变。本文基于作者的三天实测体验,详细描述了 Pulse 如何通过分析用户聊天记录和记忆,在用户睡眠时自动生成个性化晨报,并整合日历和邮箱信息来提供相关更新。
《1688 AI 到底懂不懂生意?我们上手实测了一波。》 介绍了差评团队对 1688 AI 工具的实际使用体验,重点探讨了 AI 在商业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文章通过云栖大会的观察切入,指出 1688 AI 专注于解决中小生意人的实际问题,如选品、市场调研和工厂匹配。
《文字秒变成片,体验完剪映这些功能:这才是 AI 时代的创作方式》 介绍了剪映在 AI 技术加持下推出的多项创新功能,旨在解决视频创作者在工具切换和流程割裂中的痛点。文章通过实际体验,展示了剪映如何将分散的 AI 能力整合为无缝创作闭环,提升效率。
《紧随谷歌、微软,腾讯放出在线、本地生肉视频实时翻译!完全免费》 介绍了腾讯旗下 QQ 浏览器推出的免费视频实时翻译功能,支持多语言处理,为电脑用户提供了便捷的「生肉」视频解决方案。
《I Tested OpenAI’s 200 Prompt Templates—They’re Useless. Here Are 12 That Save 2-10 Hours Per Week》 介绍了作者 Nate 对 OpenAI 官方发布的 200 个提示模板的深度评测与替代方案。作者在 Substack 发布的这篇文章中,尖锐地指出官方模板流于形式且效果不佳,并分享了自己精心设计的 12 个以工作流程为核心的提示模板,据称每周可节省 2 至 10 小时。
《實測分享用 NotebookLM 製作微型中文課程:我的防彈筆記法線上影音教材與 AI 助教》 介紹了作者 Esor Huang 如何利用 Google 的 AI 工具 NotebookLM 將自己的部落格文章轉化為一個結構化的微型線上課程。
《用 NotebookLM 實踐 AI 卡片盒筆記法:輸入、學習、輸出、復盤 6 步驟流程教學》 介紹了如何利用 Google NotebookLM 工具,將 AI 與卡片盒筆記法結合,以實現知識管理的自動化與高效化。
《秘塔 AI 放大招!「边想边搜边做」,内置 20+智能体,想法一键实现》 介绍了秘塔 AI 搜索最新推出的「Agentic Search」模式,这一创新功能标志着搜索体验从被动问答向主动执行的重大转变。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 All in AI | 剪映最新 AI 全家桶,第一时间评测》 介绍了剪映在 2025 创作者交流大会上提出的「All in AI, All in One」战略,旨在将 AI 技术全面融入视频创作流程,打造一套全新的「创作操作系统」。文章从团队实际工作流和现场大会感受两个角度出发,分享了剪映 AI 全家桶如何通过自动化工具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尤其适用于信息流视频和商品营销等高频场景。
《用 Nano Banana 做出不怕修改的高质感海报,我在 Lovart 上跑通了》 介绍了作者卡尔在 Lovart 平台上,通过整合多种 AI 视觉模型高效完成高质感海报设计与修改的实践经验。
《10-Minute Zapier Automation To Extract Insights From Your Everyday Calls》 介绍了一种利用自动化工具从日常通话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快速方法。文章来源于 Write With AI,作者 Nicolas Cole 指出许多企业主拥有大量未被利用的音频内容资源,如教练电话和销售对话,这些内容蕴含客户痛点、异议和语言习惯。通过结合 Zapier、Fathom AI 和 Claude API,用户可以在十分钟内搭建一个自动化流程,将通话录音转化为可用的内容素材。这种方法成本低廉,每通电话仅需 2 到 5 美分,并能自动生成关键见解和内容创意。
《Google Vids 免費線上影片編輯工具,輕鬆完成教學影片錄製、剪輯、特效、字幕》 介绍了 Google 在云端硬盘中推出的一款在线视频编辑工具 Google Vids。
《Agent 能自己「复盘」和「进化」,这个开源框架牛了!》 介绍了名为 EvoAgentX 的开源框架,它旨在实现智能体的自我进化能力。
《學起來!超過 15 種免費 Gemini、Google AI Studio 的用法整理 - 電腦王阿達》 介紹了 Google 旗下多款 AI 工具的豐富免費應用方式。文章指出,Google 的 AI 服務如 Gemini、Google AI Studio 和 NotebookLM 不僅完全免費,而且提供慷慨的使用額度,被譽為目前最佛心的 AI 工具之一。
《How to learn AI (or anything technical) in 2025》 一文为希望在 2025 年学习人工智能或其他技术领域的读者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指南。文章作者 Devansh 基于其收到的常见问题,旨在帮助学习者避免陷入课程、认证和高昂学位费用的困境,制定了一个以免费资源为主的分步学习计划。
感谢阅读到这里,期待下周继续与你相遇。我是范冰(@XDash),欢迎参考我的图书、播客、课程:
著作:《增长黑客》(虽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但在今天 AI 新品爆发初阶的时点来读,似乎各种 tricky 的增长伎俩、心法、思路一点不过时)。
我自己亲身打造 AI 产品、使用 AI hacks 骚操作、体验新工具、分享邀请码等,会首发在 知识星球。
《我如何用 AI 打造 100X 知识萃取系统》 视频课程。
YouTube 频道 「范冰 FANBING」;播客节目:《AI增长黑客》(小宇宙、Apple)、《冰镇电波》(小宇宙、Apple)。
工具资源免费分享电报频道:冰器库。
通过 我的邀请链接注册 Manus,你和我都将额外获得 500 Credits;注册 Cubox 并输入我的专属推荐码:zje2ok ,你和我都可以额外获得 7 天会员资格。
欢迎各类商业合作、资源置换、读者回馈合作,可直接回复本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