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卷首语
1/ 频繁被问到「AI 时代,如何看待开发者 Build in public 」的问题,干脆写了一下,篇幅稍长,发到了公众号。
2/ 有没有读者朋友,对合作分销我的在线课程感兴趣?要求你有现成粉丝/渠道/投流经验。我的兴趣和精力主要集中在把东西(产品/课程/Newsletter等)「造」出来,在「售卖」上花费时间比较少(你看我连这门课的 Landing Page 至今都还没做)。我愿意拿出 50% 的佣金分给你,就为了让我辛苦录制的高质量内容再多扩散一圈。
3/ Manus 最近新动作挺多,包括多人协作的 Manus Collab、用邮件触发任务的 Email Manus、生成网页用的 Webpage Templates 等。如果你还没用上 Manus 这神器,可通过 我的邀请链接注册,你和我都将额外获得 500 Credits。后续我也会分享一些我的玩法。
OK,以下是本期的正式内容——
▪️CASE 案例
花一万元植入 DeepSeek,一场没有终点的 GEO 流量游戏
via 36氪
在 DeepSeek 等 AI 大模型产品破圈后,中国商家迅速围绕其开展的名为 GEO(生成式引擎优化)的新兴业务。GEO 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投放特定语料来影响 AI 生成的答案,从而获取流量,其报价在数千元到十万元区间。与传统的 SEO 不同,GEO 的效果难以量化且极不稳定,因为大模型的运行原理是黑箱, 算法频繁变动,导致优化策略极易失效。文章通过多位服务商、品牌方和平台技术人员的视角,呈现了各方在流量焦虑下的众生相:服务商疯狂接单,品牌方慌不择路,而平台方则忙于治理信息污染。尽管看似是技术游戏,但 GEO 的本质更像是一场信任游戏,试图欺骗模型的短视行为最终可能反噬品牌自身。
Monday.com:以小博大,从「超级表格」到企业软件颠覆者
via 数据冰山
这个系列一共有三篇文章,这是第三篇,都推荐看看。文章介绍了 Monday.com 在 AI 时代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重构其产品并革新企业协作体验。本文承接前两篇的讨论,重点剖析了该公司从单一工具向全能平台扩张的底层逻辑,以及其如何利用 AI 技术形成后发优势。文章首先阐述了 Monday 通过轻量化、通用性和一体化的策略,成功跨界进入并挑战了由 Salesforce、Atlassian 和 ServiceNow 等巨头主导的 CRM、研发管理和服务管理市场。其后,深入分析了 Monday 在 AI 时代的独特策略,即通过嵌入式、无缝衔接的「AI Block」让智能功能像插件一样易于使用,从而在巨头林立的竞争中开辟出轻量化、低成本且高度协同的新路径,展现了其持续以小博大的潜力。
AI 高研院 0 期同学刘胜男:一家咨询公司的 AI 探索之路
via 得到新商学APP
刘胜男是一位 90 后创业者,公司专注于专利确权与转化、人才引进等业务,拥有 9 年创业经验和 4 家分公司。在 AI 探索中,她始于一次内部培训,随后成立先锋小组,针对业务中重复、低效的环节进行 AI 化改造。
具体应用包括:使用 DeepSeek 等工具将技术可行性报告时间从 30 分钟压缩至 10 分钟;通过切片思维优化专利文件处理,整体效率提升 60% 以上;利用实时翻译工具替代第三方服务,年节省翻译费 60-70 万元,人才对接量提升 361%;在人事财务方面,AI生成招聘文案和自动筛选简历,将团队从 6 人缩减至 2 人;新人培训周期从 6 个月缩短至 1 个月,通过 AI 知识库快速查询法条和流程。
AI 落地的成功得益于三个关键策略:老板亲自带头参与,避免甩锅员工;用成果消解抵触情绪,通过先锋小组现身说法;分阶段推进,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优化。工具整合上,公司使用钉钉 CRM 和腾讯混元大模型等,确保高效且合规。成果方面,公司年节省工资成本 500 万元、第三方服务费 200 万元,客户交付速度加快 30%,员工能力快速拉平,客户信任度和口碑显著提升。
最后,刘胜男给出三条建议:老板必须亲自下场试错;从小痛点切入,用切片思维拆解问题;不将 AI 视为颠覆者,而是赋能工具。她的经验证明,在变化中找到专业与服务价值的内核,通过 AI 解决重复冗杂事务,将员工时间用于放大公司优势,是传统企业的破局之道。
▪️OPINION 观点
揭秘 Claude Code 榜一大哥:一个 AI 创业者如何把工具用到极致|对话刘小排
via 十字路口Crossing
本文源自「十字路口Crossing」对刘小排的专访,分享了他如何利用 AI 工具实现产品从零到一的突破以及其独特的创业经验。内容围绕他如何消耗巨额算力、背后的产品开发逻辑以及非技术背景创业者的成功路径展开。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关于个人高效运用 AI 技术并取得商业成果的深度对话。
刘小排是前猎豹移动产品总监,于 2024 年底开始创业,目前经营一家小规模但盈利良好的 AI 产品公司。他因每月在 Claude Code 上消耗价值约五万美元的 token 用量而被开发者 Anthropic 公开提及,并迅速在科技圈内引发广泛关注。在访谈中,他解释了自己并非恶意「薅羊毛」,而是将 Claude Code 深度集成到产品开发、技术调研及运营等多个环节中,从而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
他的工作流经历了从早期使用 Cursor 和 GPT 工具到全面转向 Claude Code 的演变。他特别强调该工具在非传统编程任务上的强大能力,例如为其 AI 绘画产品构建包含数百种艺术风格的庞大关键词库,这一过程涉及大量自动化的资料搜集、风格分析和提示词生成。凭借极致的工具利用,他的团队仅以六七人的规模实现了可支撑三五十人团队的收入水平,且坚持不融资的发展策略。
刘小排的经验突显了 AI 工具如何赋能非技术背景的创业者,通过智能自动化降低开发门槛、加速产品迭代,并最终在全球市场中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他的案例为众多独立开发者和中小团队提供了灵感,展示了一条依赖技术工具而非庞大团队的高效创业路径。
躺着学 AI 雅思程之铎:一年时间内注册用户达 26 万,我们是如何做到的?
via 多知
躺着学联合创始人程之铎分享了其 AI 雅思产品从孵化到快速增长的全过程。核心观点在于,通过专注于「解题」这一核心能力,并采用独特的 UGC 自传播策略而非传统买量,公司在细分赛道实现了高效增长。目前该平台已拥有 26 万注册用户,月活 12 万,AI 批改次数达 237 万,token 调用总量超 3.3 亿。其付费用户中 40% 同时也在线下机构学习。文章还揭示了其将成功模式复制到 HSK 中文学习出海越南的新计划。程之铎强调,运营做得足够细,一定能找到能突破用户自发声量和 UGC 的流量口子,而不是依赖平台的算法。
万字长文:从 TalkAI 到 Midoo,AI Agent 能终结语言学习的「反人性」吗?
via Z Potentials
介绍了号称「全球首个主动式语言学习 Agent 产品」Midoo.ai 的诞生背景、产品理念和技术实现。文章通过对话两位创始人 Mark 和 Leo,深入探讨了 AI Agent 如何解决传统语言学习的核心痛点,包括孤独感、挫败感和枯燥感。Midoo 采用「动态课程」设计哲学,通过主动路径规划、沉浸式情景互动和共情式伙伴关系三大核心特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语言学习体验。文章还分析了 Midoo 的市场战略,选择东亚和北美作为首批市场,并探讨了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白鲸出海发布的 Middo 的另一篇访谈稿。
别谈「全面 AI 转型」,要搞「单点 AI 爆破」
via AI 炼金术
作者任鑫基于大半年企业服务经验,对传统企业 AI 转型提出的务实建议。文章指出全面 AI 转型往往沦为全面内耗,建议企业放弃大而全的幻想,转而采用单点爆破策略。作者提出了四个核心原则:终局价值牵引、边缘增量破局、无感植入升级、激励组织涌现。反直觉的是,文章认为不应该从核心业务入手,而应该从业务边缘寻找阻力最小的实验田。
大厂动向:
《6000 字复盘:Google AI 变猛记——从 Nano Banna、Genie 3、Veo 3 到 Gemini 2.5 的绝地反击》 详细分析了 Google 在 AI 领域的强势回归。
《苹果自研 AI 搜索曝光:核心团队大流失后,要把「灵魂」交给 Google》 介绍了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调整和面临的挑战。文章基于彭博社报道,详细披露了苹果内部正在研发的代号为 World Knowledge Answers 的 AI 搜索引擎,该技术将整合进 Siri、Safari 浏览器和 Spotlight 功能。
《2025 AI 独角兽成长榜背后的赢家逻辑》 介绍了 2025 年 AI 行业从技术驱动转向场景驱动的新阶段,分析了全球最具潜力 AI 公司的三大增长曲线。
《国内外 AI 大厂重押,初创梭哈,谁能凭「记忆」成为下一个「DeepSeek」?》介绍了当前 AI 行业围绕大模型记忆能力展开的新一轮竞争态势。
《蚂蚁即将上线通用 Agent》 介绍了蚂蚁集团即将推出的 Tbox 超级智能体平台。
《深度长文 AI 一键生成:实测字节扣子空间新功能》 介绍了字节跳动旗下扣子空间写作功能的升级体验。
垂直领域:
《闽南「材料狂人」,要用 AI 做「万能钥匙」》 介绍了瑞聚医学创始人蓝志元如何利用 AI 技术变革传统材料研发模式,在多个行业领域实现突破。文章详细讲述了这位闽南企业家从神经修复医疗器械转向高分子材料开发的创业历程,展示了 AI 如何将材料研发周期从 1-2 年压缩到 2-3 个月。
《AI 不再甘当打工仔:全球首家 AI 原生影视帝国如何用 1.1 亿美元颠覆好莱坞》 介绍了 AI 公司 Cybever 转型为 Utopai Studios 的战略举措。这家全球首家 AI 原生影视工作室在首年就实现了 1.1 亿美元的预售收入,启动了两部史诗级作品《科尔特斯》和《太空计划》。文章深入分析了该公司从技术工具商向内容创造者的商业模式转型。
《对话多点数智倪艳军:仓储物流先行,全面布局 AI 零售》介绍了多点数智公司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零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文章回顾了公司自 2015 年成立以来,从打造 Dmall OS 系统到开发智能排线系统的发展历程,并重点阐述了其以仓储物流为切入点,全面布局 AI 零售的战略。
《Inside the lucrative, surreal, and disturbing world of AI trainers》 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训练师这个新兴且隐秘的行业。文章通过采访全球超过 60 位从业者,描绘了这个行业高回报、超现实且令人不安的多面图景。
随便看看:
《华人创始人硅谷闯关实录:千万美元 ARR 背后的增长、争议与梦想》 介绍了 Final Round AI 创始人 Michael Guan 在硅谷的创业经历。文章分享了这家 AI 面试助手公司如何在一年内从零做到 700 万用户和千万美元 ARR 收入。
《Talking to AI helped her be a calmer, better mom — so she vibe-coded a web app to help others emotionally reset》 介绍了 Karima Williams 如何通过使用 AI 聊天机器人改善情绪管理和亲子关系,并最终开发出一款帮助他人情绪重置的 Web 应用。
《Technology and Grieving》 介绍了作者 Ranjan Roy 在女儿因 FIRES 综合征不幸离世后,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处理个人悲痛的深刻经历。本文首先回顾了女儿从发病到去世的五天医院噩梦,随后详细叙述了作者在接下来一年中与技术互动的疗愈过程,其中特别提到了生成式 AI 在他悲伤旅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我的无聊时光》 介绍了作者 caoz 利用 AI 辅助开发并成功上线一款名为「BoringTime」(中文名「无聊时光」)的独立游戏应用的经历。文章分享了从编码、测试到双平台发布的完整过程,特别强调了 AI 工具在提升开发效率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反思了独立开发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还谈及了产品初期的运营数据、用户反馈的收集计划以及作者未来的项目规划。
《饭圈女孩,冲在抵制 AI 第一线》 介绍了在 AI 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饭圈女孩如何成为抵制 AI 生成偶像内容的主力军。文章指出,追星的核心在于对明星真实性的信仰与情感寄托,而 AI 生成的内容,如模仿偶像的书信、合成图像及翻唱歌曲,被认为解构了偶像价值,使得「爱变得零成本」,从而冲击了饭圈文化的底层逻辑。
《那个在工地上预测晚霞的人》 介绍了一位普通工地测量师通过自学成为气象预测博主的励志故事。凉老师,一位 30 岁的四川绵阳人,只有初中学历,却在工地工作之余自学气象知识和 Python 编程,建立了自己的晚霞预测模型, 积累了 17 万粉丝。
《我研发出了主体思想 AI》 介绍了作者受朝鲜官方纪录片文风启发,尝试训练 AI 学习并模仿朝鲜主体思想写作风格的过程。作者详细记录了技术实现路径:他收集了朝中社报道和纪录片文本,利用讯飞软件进行朝鲜语转写,并将这些材料输入至 Gemini 2.5 Pro 模型中进行训练。
适合个人上手的教程/评测/资源:
《安利 5 个我觉得超酷的 AI 学习大法》 介绍了作者近期体验的五个创新 AI 学习工具及其使用心得。
《量大管饱!让藏师傅疯狂涨粉的 Nano Banana 玩法合集 02》 介绍了作者近期探索的多种 Nano Banana 创意应用玩法。文章分享了 12 个不同领域的实用案例,包括 AI 书法舞娘视频制作,建筑平面图转 3D 网页,夸张广角镜头封面设计等。
《Nano Banana 三大痛点的邪修解法,我和 Lovart 搭伙开了家上海 Bistro 餐厅》 介绍了作者如何利用 AI 工具 Nano Banana 和 Lovart 平台解决实际应用中的痛点,并完整展示了在上海开设非洲创意餐厅 Ubuntu Bistro 的设想的全过程。
《100 镜硬拼 Nano Banana,我总结了豆包P图 4.0 的 20 种邪修玩法(附提示语)》 一文,深入评测了豆包最新发布的 Seedream 4.0 图片生成模型,并通过与 Nano Banana 的对比,展示了其强大的功能和突破性改进。
《别再花钱买 RPA 了!Claude Code 实现邮件、社媒、内容创作、竞品跟踪全自动化》 介绍了如何通过 Rube 这一 MCP 工具解决 Claude Code 的两个主要痛点,从而实现真正的生产环境自动化。文章详细展示了 Rube 的安装过程和授权方式,并通过多个实际案例演示其强大功能,包括自动查看和回复 Gmail 邮件、基于 YouTube 视频内容自动撰写博客并保存到 Notion。
《「一句话生成爆款视频」,这款 AI 流量神器有点东西|AI 上新》 介绍了字节剪映团队开发的小云雀 AI 内容生成工具。
《Get笔记上线「智能拍书」三大功能,破解阅读笔记难题》 介绍了 Get 笔记新推出的三项 AI 驱动功能,旨在解决纸质书与电子书用户长期面临的笔记分散、难以统一管理与检索的核心痛点。
《5 Ghostwriting Templates To Write For Silicon Valley Founders, CEOs, Investors (Anyone Can Use!)》 介绍了 Nicolas Cole 基于其超过 2000 篇文章的代笔经验所总结出的五种高效写作模板——「错误与教训」、「框架」、「展望未来」、「品类观点」。
《从对话到系统:如何用 AI Agent 工作流写小说?》 作者以其创作的 AI 生成小说《代码消亡史:一个 33 岁程序员的 AI 求生指南》为例,详细阐述了该工作流如何通过 50 多个文件、15 个执行步骤和 12 项质量指标,将简单主题转化为超过两万字且细节丰富的专业作品。
《全网爆火的 Nano Banana,国内免翻/免费使用》介绍了谷歌发布的 Nano Banana (正式名称为 Gemini 2.5 Flash Image Preview)这一热门 AI 工具,以及国内团队开发的适配版本椒图 AI。
《教师节特别礼:5 个 AI 工作流,帮老师减负提效》介绍了作者快刀青衣为致敬教师节,联合资深教育工作者郝宇刚老师,专门为教师群体开发的五个实用 AI 工作流教程,全部基于扣子平台搭建,无需编程基础即可上手。
《=COPILOT() 函数横空出世!AI 自动写公式效率起飞,网友:让 Excel 再次伟大》介绍了微软为 Excel 新推出的 AI 函数 COPILOT,它能够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自动完成数据分析、内容生成和分类等复杂任务。
感谢阅读到这里,期待下周继续与你相遇。我是范冰(@XDash),欢迎参考我的图书、播客、课程:
著作:《增长黑客》(虽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但在今天 AI 新品爆发初阶的时点来读,似乎各种 tricky 的增长伎俩、心法、思路一点不过时)。
《我如何用 AI 打造 100X 知识萃取系统》 视频课程。
YouTube 频道 「范冰 FANBING」;播客节目:《AI增长黑客》(小宇宙、Apple)、《冰镇电波》(小宇宙、Apple)。
工具资源免费分享电报频道:冰器库。
通过 我的邀请链接注册 Manus,你和我都将额外获得 500 Credits;注册 Cubox 并输入我的专属推荐码:zje2ok ,你和我都可以额外获得 7 天会员资格。
欢迎各类商业合作、资源置换、读者回馈合作,可直接回复本邮件。